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政府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形态,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教育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发展,工业社会对个人成长发展的要求,社会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今天的教育,已实现国家化、制度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以及学校类型多样化,并朝着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信息化等,一步步发展。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根本的需求。但由于不同利益相关方对教育的需求和认识差异较大,今天围绕教育所出现的种种乱象是各利益方博弈的结果,各种怨怼和结论也往往只是站在自身角度,缺乏换位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有必要分类论述,分别从个人和家庭、单位和社会、以及政府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需求,理清不同主体的目标需求,求得最大公约数,减缓对教育认知的矛盾,减缓家长的焦虑。今天写一写政府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需求。

  对于政府和国家来说,发展教育事业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仅是提升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任何与上述不符的教育方向和目标都是与国家利益相悖的。政府要处理好教育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矛盾,当政府是为绝大多数人民服务时,政府对教育的需求与国家对教育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后,正值民族危亡之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却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以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进而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加剧了民族危机,这种政策延续至教育领域对于当时抗战造成了非常不利的消极影响。

  教育是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健全学生学习资助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事关国计的方面很多,比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信息化国家的目标,足见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落实十八大精神就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的信息化素养,如何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培养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等。再比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让每个公民都树立了正确的法制观念,自觉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全面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非常重要,法制教育要加强。教育部门落实中央精神就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国民的法制意识,如何为法治化国家建设培养足够的行业人力资源支撑,如何培养法学研究领域的高级人才等。

  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教育要有前瞻性,与时俱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国家今后发展负责。对于政府来说,教育是实现短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抓手。我国的这种计划模式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全面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养。

  在不同的规划期内,政府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满足规划要求,教育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而“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21-02-23)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