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是什么让我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有解吗?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事关民生福祉,牵扯着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当前,关于“鸡娃”、“内卷”的话题不绝于耳,教育焦虑成为当代人无处安放的苦闷和烦恼。

  对教育的焦虑源自于教育的复杂性,而教育的复杂性则体现在教育规律难以把握。我们经常强调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但教育既有内在规律,又要适应外在规律,实际上,研究发现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规律并不多。因而,任何关于教育的论述都有值得推敲之处,又因为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再伟大的教育家也不过是讲述自己的片面。

  个人认为,教育当下处于如此的焦虑主要原因如下:

  一、从历史角度看,“穷国办大教育”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发展不充分。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教育基础薄弱,政府始终坚持让更多人接受教育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路子,并在之后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文盲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60年后,我国就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穷国办大教育”就意味着一开始不可能全面普及教育,就意味着要有所取舍,有重点、有步骤的发展教育,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的国土上,自然而然会出现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随着之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再次放大而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把本应公平分配的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倾斜,造成非重点学校获取资源的机会被剥夺、被侵占,衍生出学区房等一系列乱象,激化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同一地区的公立学校,有的软硬件条件比发达国家的学校还好,而有的却比欠发达地区还差。资源的过度集中,必然出现资源浪费,导致无序竞争,最终滋生腐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这不但是义务教育的痛点,也是家长焦虑的根源之一。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不应仅仅是数据报表,还要真正落地生根。即便在广大国土上由于经济发展差距难以实现教育均衡,但在一个城市、一个区或一个县里要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均衡,比如科学合理提升师资配置,通过校长、教师在区域内定期轮岗的方式进行弥补和解决目前的不均衡,让每个学校拥有大致相等的优秀教师数量,大致相等的教学软硬件资源条件等,逐步实现县区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杜绝重点校、重点班现象,这样才能大幅度消除家长择校需求,引导教育资源合理化分配。

  二、从现实角度看,当前体制内高质量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

  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解决了“有”的问题,但并未解决“优”的问题。事实上,全面普及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只能尽可能多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尤其是狠抓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当前轰轰烈烈的“减负”也许愿望良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降低教学难度和缩短教学时间等问题,忽视外部竞争这一基本社会行为,单方面让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减负”,成为了校外培训机构“疯长”的神助攻,加速了教育内卷的趋势,引发了家长的集体焦虑。这个逻辑其实很简单,就像天平的两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校内教学质量上不去,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家长肯定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会“用脚投票”寻找其他的渠道,教培机构只是其中一个出口,即便再疯狂的“围堵”教培机构也无济于事,总会生长出其他的模式。

  因此,降低社会对教育的焦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体制内入手,将教学质量提起来,将教学时间用起来,将教学作用立起来,如果体制内教育质量足够到位,教培机构自然而然就会退居到辅助的地位上。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念是核心,教师是关键。要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责权明确,建立考核和淘汰机制,督促教师知识能力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斩断“课上不讲课后补”、有偿家教的利益链条,严格师德师风,这方面不仅要靠道德说教,更要靠违规必究的处罚措施。

  三、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引发教育型态发生深刻变革。

  互联网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之大无法估量,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形态的全新变革。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发挥了重大作用,全面支撑了“停校不停学”的教育战疫。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应该把在线教学当成临时措施,一旦教学秩序恢复就抛之脑后,反而应该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这很有可能将成为破解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难题的利器。几年前,媒体曾经推出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讲的是一个贫困县中学通过接入成都七中网校直播而发生惊天逆转的故事,虽然文章本身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但直到2020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学的潜力才真正让世人侧目。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线教学是一个改变线下教学惯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实现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在某种意义上要形成一种新生态,教育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就不能再抱着“老黄历”,守着旧传统了。比如在普及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时,名师进行大班额的在线教学,而原本的老师就变成了辅导老师,实现“双师课堂”,一方面提升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对辅导老师进行了的实战培训,可谓一举两得。而想要实现这种模式,就要从体制机制、教学流程、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再造了,首先是观念转变。

  管理部门应该看到这些变化,相关政策要能适应这些变化,要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以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国家应鼓励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创建和共享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打造网上名师名课,提升教师知识准备和观念转变;从硬件上大大提高学校网络带宽资源匹配,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网络普及,让国民享受到教育的公平及低廉的教育宽带服务。

  四、从学习动机角度上看,家长和孩子的驱动力不匹配。

  总结驱动人性做事的四大动机:要么有价值,要么有意义,要么有兴趣,要么有压力。

  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甚至与孩子冲突的根源恰恰在于这四大动机的认知错位上。对于家长来说,学习有价值,有意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年龄和阅历使其很难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只能依靠兴趣和压力来推动孩子学习,但这要把握好一个度,失去兴趣导致厌学,压力过大造成厌世。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寄希望于价值和意义来引导孩子学习,但孩子需要的却是激发兴趣和合理的压力,却暂时理解不了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家长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规律,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毫不夸张的说,有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格。

  我们习惯于把教育问题、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更多地归责于学校,而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配合学校教育的从属地位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教育问题从来都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独立地位与特殊作用,尤其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2021-06-11)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