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呵护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教育的初心是育人,立德树人,让孩子学到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全的良好人格。

  学区房、鸡娃、牛蛙、内卷……这些吐槽以及背后的情绪经由媒体传播之后已成燎原之势,相互攀比的氛围,将家长包裹在一层层的焦灼之中。越是在意,越是进退失据,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无所适从,但其愈加厚重的期望和看顾却是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一般来讲,社会保障越充分,社会公平度越高的国家,教育内卷化越低;反之,教育内卷化就越严重。在和平发展时期,任何国家都存在教育焦虑,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不均衡不充分的国家,教育焦虑就严重,美国的情况和我们也差不多,印度家庭对教育的焦虑比我们还严重。特别是中产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很“焦虑”,越是对教育焦虑,越是对孩子过度呵护。

  斯坦福大学招生办前主任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讲《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呵护》已经收获数百万的点击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在她看来,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参与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养育过程中,有必要但不能过度。如果过度的另一个极端,也会有很多坏处,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们的每个细节,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当我们这样养育孩子时,其实是给了孩子一种清单式的童年。

  所谓清单式的生活,就是指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因为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那么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首先,他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整个下午都没有空闲,因为我们觉得任何事都要充实起来。就好像每一项作业、每个测验、每个活动,都与我们为他们规划好的未来成败攸关。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口头上希望他们开心,但当他们放学回家,我们通常第一时间问的却是作业和成绩。孩子从我们脸上看到的,我们的认可,我们的爱,看到的他们的价值,却是来自成绩单上的 A。和他们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像宠物展上的训狗员一样表扬他们,哄他们跳得再高一点,再远一点,日复一日。

  等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该对哪些课程,哪些活动感兴趣呢?”他们只会去问辅导员,“我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好大学?”然后,当他们拿到成绩单,如果拿了几个B,甚至是可怕的C,他们会狂躁的给朋友发短信,“有谁考这个分数进了好大学吗?”

  我们的孩子,无论高中毕业时结果怎样,都被压得喘不过气,心理脆弱,精疲力竭。他们比实际年龄更老成,盼望着大人告诉他们,“你已经做得够多了,小时候这么努力已经足够了。”他们现在却在高分的焦虑 和沮丧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会想,这样的人生最后究竟有没有意义?

  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认为这都有意义。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就像如果他们进不去我们期望的这几所好大学,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们就没有未来。

  当我们把成绩、分数、荣誉和奖励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当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哪些名牌大学他们应该申请或进入,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哪儿都成功。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打造一个能帮助他们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爱,比如,做家务。

  你没听错,我是说的做家务。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弗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专业上的成功,取决于小时候做的杂活,越早开始越好”,这种挽起袖子开干的心态代表着——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完成它,这个人也可能就是我,我会尽力去改善整件事情。这就是在工作中获得先机的东西。

  在清单式童年中,我们不让孩子做家里的杂活,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还在等待一个清单,但这个清单已不复存在。而他们已经缺乏动力和意识,不能挽起袖子去开干,不能望向四周,并心想,我怎样才能帮上同事们的忙?没有能力去思考我怎样才能提前一步预见到老板的要求?

  哈弗格兰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不只是对工作的爱,主要是对人的爱: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想要他们爱自己,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所以,请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痴迷吧。

  当然,你可能会想,家务和爱,这听起来很好,但是得了吧。大学看的是好成绩、荣誉和奖项。

  的确,那些最有名的学校需要这些,可是,你不需要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一定去那些最有名的学校。幸福和成功的人们也会来自于公立学校,来自于没人听过的学院,来自于社区大学,来自于附近的学校甚至被退学。

  如果我们眼光放开一些,愿意看一些别的大学,抛开偏见,并且意识到孩子考不上顶尖大学并不是什么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严格的清单约束下长大,等他们进入大学,不管什么大学,都是他们自主决定的,是他们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里有一番作为。

  这番演讲的主旨其实与我们平时的很多主张不谋而合,可以简单总结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焦虑。这世界永远遵循着二八定律,最优秀的人或者说天才永远是极少数,认为所有人都可以优秀无非是乌托邦的妄念,优秀的人又与遗传、智商、选择、家教等息息相关,焦虑改变不了孩子的平凡。

  二、区分动机差异。总结驱动人性做事的四大动机:要么有价值,要么有意义,要么有兴趣,要么有压力。家长寄希望于价值和意义来引导孩子学习,但孩子需要的却是激发兴趣和合理的压力,却暂时理解不了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用兴趣去引导,学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规律,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

  三、重视家庭教育。我们习惯于把教育问题、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更多地归责于学校,而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配合学校教育的从属地位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有什么样的家风,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格。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在这方面不要逃避、推诿责任。

  四、认真做好自己。作为家长,可以制定规则、可以规范习惯,可以给予批评,但总体上来说是引导他、激活他,而不是扭曲他、彻底改变他。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做好自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2021-06-2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