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小行星可以用人名命名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自远古人类有意识开始,那浩瀚夜空的繁星都是人类最神秘的向往。从我们记事起,父母也会指着天上的星星告诉我们,这是天狼星,那是北极星……构成我们童年回忆。

  天上的星星无穷数,每颗星都是天体,有人估算,在晴朗的夜空中,肉眼能见到和数出的星星,大约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其它都是恒星。

  按照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划分,地球属于太阳系的行星,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太阳则是银河系中的一颗中小型恒星,银河系约有恒星2000~4000亿颗,是一个中等的漩涡-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员。天上又有无数的星系群或星系团,还可以继续探索下去。今天我们说说恒星与行星的区别,以及小行星的命名。

  恒星(Fixed star),是一种由发光等离子体通过其自身重力保持在一起的巨型球体。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相对恒定,所以谓之于“恒星”。恒星与行星最大的区别首先是恒星发光,而行星自身不发光;其次是恒星比其自己的行星体积大很多。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我们人类夜晚能看到的恒星,几乎都处于银河系内。而银河系内约有上千亿颗恒星,人类只能观测到一小部分。恒星的亮度被称为星等,星越亮,星等越低。

  行星(planet),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行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的质量要足够且近似于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称为小行星。行星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行星”这个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所以谓之于“行星”。

  人类观测星星的方法很多,那些比较明亮的恒星被分成一个个的星座、星系和星群(团),有些恒星有专有的名称。恒星是如何命名的呢?在古代中国,有一套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星座体系,像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以及星官等等。天狼、织女这些是星官名,参则是星宿名,牛郎是民间的俗称,星官名是河鼓,牛郎星标准的古代名称应该是河鼓二。在西方,很多亮星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或罗马。比如北半球第一亮星,中国人叫大角,西方叫Arcturus,意思是“监视熊的人",它是牧夫座a星,在希腊神话中牧夫座就是驱赶大熊小熊母子俩的猎人。但是,早期天文学没有能力系统化地给恒星命名,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名称,编制统一的星图。

  近现代天文学兴起以后,人们开始寻求更加系统的方法命名天体,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各种星表里面的命名。星表是天文学界内所广泛运用的一种天体目录,它记载着天体的各类基本数据,包括位置、星等、色指数、光谱型等。许多天体命名都以NGC,IC,M开头,其中M指的就是梅西耶星表(M)。该星表最早由法国天文学家查理斯梅西耶 (Charles Messier) 整理,梅西耶星表中包含110个天体,包括星团、星云、星系等。另一个更为著名的星表是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GC),星云和星团新总表(NGC)的知名度很高,许多天文爱好者都对它耳熟能详。它包括了7840个天体, 这些天体被称为NGC天体,它的覆盖类型相当全面,绝大多数类型的深空天体都在表中能够找到。

  由于星表数量实在太多,每当天体因为某种特征被归入特定类型制成星表后,它就得到了一个新名称。因此,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许多天体有了越来越多的名称。例如,M87(NGC4486)是室女座中最明亮的星系之一,但它的名称还有:Virgo A、3C 274、1ES1228+126、87GB 122819.0+124029和IRASF12282+1240等等。

  相对于复杂混乱的恒星命名体系,还有一种星体是可以用人名来命名的,那就是小行星。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使得能够获得小行星命名成为世界公认的荣誉。

  最初的小行星命名一般都采取罗马神祗的名字,如冥王星、灶神星、智神星等。随后,小行星发现得越来越多,“神”的名字终于不够用了,于是命名进一步放宽,许多在世界上贡献巨大的杰出人士也被用以命名,如牛顿、爱因斯坦因等。我国也曾命名过张衡星、祖冲之星、林则徐星、中华星、北京奥运星等。包括现代的作家科学家也常常榜上有名,如金庸星、袁隆平星、高锟星等。

  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一般是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命名的。小行星经由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后,便由国际小行星协会公告各天文组织,从而成为国际性的永久命名。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以“郑哲敏星”的命名证书为例,这颗小行星的永久编号为12935。

  普通民众想要给小行星命名并成为正式命名,可能几乎为零。不过也有比赛会以小行星命名权为奖励。在2011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高三学生施轶萌获得一等奖,除获得 3000美元奖金外,还获得一颗小行星的命名权。该赛事规定,凡是获得二等奖以上的学生都有资格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颗小行星,目前已有40多名中国学生获得小行星命名权。

  (2021-07-19)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