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对教育“内卷化”的再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最近的网络流行词“内卷化”,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内卷化”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印尼爪哇等亚洲国家的水稻农业研究当中,指农业生产中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来获得总产量的增长,但由于不断地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等达到一定上限后,再多的生产投入也不能提高单位农产量,这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中的边际效应递减。而且这种简单再生产无法进化成更为高级的生产模式,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

教育是否会出现类似农业产量的“内卷”问题,值得思考。

从结果上看,农业生产的产量上限是确定、客观的,其单个品种的个体差异非常小,其增减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增反降还是不降反增是由客观规律支撑的;而教育对于学习者群体的影响或者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产值”很难量化,并且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学质量、不同家庭、不同学生个体之下呈现巨大差别,暂时也没有全面的学习效果数据和维度可以进行评价,因而不能简单类比为“内卷”。

比如说在被认为“内卷”最严重的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的是国民素质的提升,就我们前一段看到的学生都要上课外培训现象说,少数人参加培训可以提高分数,多数人参加培训只是提高分数线,尽管提高分数线与国民素质提升不能等同,但最起码不能与“内卷”等同。如果用历史视角来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每一代人都比其前一代人在知识接受能力、运用能力、知识层次、内涵丰富等方面要强几乎可以定论,那么又何谓“内卷”呢?那么唯一可能“内卷”的地方其实就是上好学校的内卷化,这也是最讽刺的地方,我们一直强调反对教育的功利化,而“内卷”本身就是一个功利化的衡量标准或者分类方法。即便是用升学率作为指标来衡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升也说明教育不存在“内卷化”。

从边际效益看,农业生产的产量不增反减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后果,比如在这个过程中,化肥用多了可能会造成污染了,投入成本增加效益更低,产量减少了可能会减少就业,增加饿肚子的人口等;但是致力于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的教育显然不会产生这样负面影响,即便考不上大学,即便刷题,但学生在竞争中依然增长了知识,增加了人生体验,整体上提升了国民知识素养。

当然,我们不否认现行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违法存在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并且不均衡,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拔苗助长,家长让孩子抢跑的心态,校外培训市场扰乱教学秩序和增加家长负担等状况,也因为竞争加剧而造成了一定的剧场效应,但这些都是浮在表面的现象。

接受良好的教育,追求好的教育环境,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人生质量,不但是人性,也是中国历来的传统,还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要求。一次次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告诉我们,解决“紧缺”的关键绝对不是收紧,而是增加供给,提升质量。实实在在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和水平才是关键,否则,在考试选拔机制不变、社会评价不变、家庭刚需不变的情况,尽管想尽办法“堵”,但很容易摁下葫芦起来瓢,激化更多的矛盾,造成社会不和谐。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