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说说元宇宙之四: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最近与元宇宙同样火热的,是有关Web3.0的话题,且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强关联。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代表着互联网从最初的单向信息传递,逐步进化到交互、融合与智能的时代,这也造就了元宇宙概念的基本内核。也就是说,元宇宙场景和应用展示背后其实是互联网操作平台从Web1.0到Web2.0,再到Web3.0逐步演进的产物。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他将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成功应用于CERN内部各个实验室的连接,并推断这一系统可以扩展到全世界范围。通过WWW,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的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并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相互链接,称之为Web1.0时代。

1989年是互联网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伯纳斯·李的发明改变了全球信息化的传统模式,带来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在Web1.0之前,普通老百姓与互联网无缘,通过计算机联网并传递信息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程序语言,经过特别训练的人才有可能驾驭,只有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才能使用互联网。因此,尽管因特网民用起始于1980年前后,伯纳斯·李万维网Web1.0的发明才真正开启了互联网的元年。

伯纳斯·李的发明使普通老百姓使用互联网成为可能,不需要专门技能的训练就可以查找网络资源。Web1.0就是万维网发展的第一代模式,根据伯纳斯·李的定义,“Web1.0是只读模式的网络”。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互联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

如果说蒂姆·伯纳斯·李是Web1.0之父的话,那么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则被认为是Web2.0之父。Web2.0的概念是在2004年一次头脑风暴论坛上被首次提出的。Web2.0是指利用Web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的模式。与Web1.0的诞生所不同的是,Web2.0的概念并不是由开创性的技术变革所主要驱动的,更准确的说,Web2.0是一种思想和趋势上的转变,Web2.0与Web1.0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在Web1.0时代,用户仅是被动参与。网络是信息提供者,其用途相当有限,信息只是单向信息,用户只能进行信息检索。可以说,Web 1.0只解决了人对信息搜索、聚合的需求,而没有解决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和参与的需求。

在Web 2.0时代,也就是“可读写”网络时代。用户不再仅仅局限于网页浏览,他们还可以自己创建内容并上传到网页,Web2.0 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大视野下来看,Web 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在此过程中,虽然平台只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绝大多数内容由用户创造,但平台却凭借着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控制,也控制着用户数据的所有权,甚至控制着数字内容的价值分配。

Web2.0时代产生的大量数据资产处于无序状态,资产价值的创造者难以享受应得权益,大量本属于国民资产的数据被网络平台垄断且不当得利。因此“要求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催成新一代互联网的产生,这就是Web3.0。也就是说,在Web3.0中,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明确为用户所有,由用户控制,其所创造的价值,根据用户与他人签订的协议进行分配。简言之,在Web3.0中,数字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数字资产,因为它的权利得到了资产级别的保障。有了数据资产的产权属性并明确权属关系,人类才能算真正进入信息时代。

相比Web2.0,Web3.0更以用户为中心。数字身份认证、隐私保护、数据确权和去中心化都将是发展的关键。在Web3.0,用户数据将以分布式存储的方式记录在不同的服务器,不再依赖特定公司或是特定的中心化服务器。

以分布式存储技术为底层的Web3.0大大降低了信任成本,进而为去中心化提供了可能,同时让价值上网,让虚拟世界更加的宏大和丰富,也从技术层面支撑起了元宇宙的概念。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