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对元宇宙基本问题的思考—关于数字时空再造(一)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关于元宇宙,前几年非常火爆,最近好像被ChatGPT压过风头。行业内一直高度关注元宇宙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观点认为,元宇宙是沉浸式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也有观点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的高阶形式,是互联网极大发展的产物;还有人提出,元宇宙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总和,等等。

  站在人类数字文明时代的路口,或许1千个人有1万个元宇宙的解读。也正是因为元宇宙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影响的超广泛性,我们有必要对元宇宙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追问,有必要从哲学视角去做些探讨。其中,关于元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基本问题。

  宇宙的哲学定义为:宇宙因存在而存在,因存在而为物,故宇宙表现为存在,体现为物。即哲学上所指的宇宙,指所有的时间、空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存在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哲学上又叫世界。

  时空是永恒的哲学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映射出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的依存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秩序。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三维立体空间再加时间,共同组成四维时空,构成现实宇宙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宇宙观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如老子提出“道”与“域”,《墨经》有“久”、“宇”,惠施有“大一”、“小一”,更精辟的则是据传尸佼提出的“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意味着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是社会事实的存在形式和人们认识社会事实的基本框架,只有在时空关系中才能对社会现象形成清楚认识。比如,人们需要定义出一个时间尺度,利用这个尺度作为比较事件发生先后的依据。人们也需要定义出空间坐标,利用这个坐标来描述不同物体的方位、距离等等。

  暂且不论其今后是否能证伪,目前物理界主流认为,大爆炸宇宙论学说给出了时间、空间和万物的起点,所以这个时间尺度可以一直向前推到宇宙大爆炸,向后可以推到宇宙结束,其间又有不同的纪元和纪年方法。而空间坐标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太阳系和外太阳系等等,也可以小到尘埃的所在和微观粒子的运行,尺度小到微纳米,米、千米,大到光年等等。

  时空知识体系溯源

  人类的时空知识体系是逐步积累的,最早来源于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植于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记录。太阳每一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个月的阴晴圆缺,农作物的播种与收成,天长日久就进化出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概念,也逐步形成了“天地四方”的空间观念。

  不过,古人对四季的认识,是逐步演变的,即先有春秋后又四季。有研究者提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春秋》,为什么书名只包含了两个季节,是因为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谷物,古人的一年最初只被划分为春和秋两个季节,所以就以春秋指代一年。

  在空间方面,同样也是先有“东西”而后有“四方”。在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几片完整记载着东、西、南、北四方名和四方风名,意味着华夏民族的先民在商代中后期已经形成了“天地四方”的空间观念。而且殷人以四方为神灵,农作物年收成主要靠雨和风,而风雨来自四方,所以殷人求年祈雨要禘祭“四方”和“四方风”。

  时空观念的科学发展

  对时空观测的不断进步,指导着早期先民农业生产的发展,让人类逐步摆脱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能够以农业耕种栽培方式为氏族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时间和空间更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构成性要素,社会时空不仅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和方法。

  从科学角度看,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概念,是存在的基本属性,但其测量数值却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时间”内涵是无尽永前,外延是各时刻顺序或各有限时段长短的测量数值;“空间”内涵是无界永在,外延是各有限部份空间相对位置或大小的测量数值。

  空间和时间的依存关系一直被用来表达事物的演化秩序。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就必须把“宇”和“宙”赋予空间和时间的数量给予准确标识。无数事物的位置,长宽高及物质数量组成了宇宙的“宇”;无数的纪元,纪年及年月日时分秒组成了宇宙的“宙”。

  元宇宙的时空之问

  元宇宙的出现,显然需要打破原有的时空观,或者可以说元宇宙是对人类世界进行物理与数字的时空再造。

  战国时,庄子曾用“庄周梦蝶”的隐喻,告诉人们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实现“逍遥游”的生存状态。但元宇宙是与个人梦境完全不同,是社会体系的虚拟世界,需要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标准维系基本的秩序。

  在网络世界,如何理解时间?现实世界的时间是基本特征,有循环规律,如有公元纪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有年月日时分秒的循环递进。那么,网络世界的时间又该遵循什么规律,建构什么体系?网络纪元标志如何选定?要不要以标志性事件为纪元起点,如ARPARNET诞生,或TCP/IP的诞生,或www的诞生?

  在网络世界,又如何理解空间?随着网络空间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扩大,网络空间的概念已被逐渐泛化。网络空间与数字空间常被互用,但背后又有明显不同的侧重和逻辑。网络空间常常与网络安全和网络战争联系在一起,数字空间则更多与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语境相适应。

  我们可以将数字空间这么定义:是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涵盖信息社会所有涉及比特转换技术不同层面的描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并具有价值路径的数字场域。那么,在这个数字场域中,有没有相应的上下四方?有没有位置坐标?有没有高低远近?有没有网络地图?

  以上问题,可能短期内也不会有精准的答案,但我们不能停止对它的追问和思考。尤其对互联网研究者来说,在哲学层面的探索或许会成为某些关键性创新的支点。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