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变革:方案选型走向融合


引言:云计算时代,互联网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将逐渐分离,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将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校园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教育资源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正在经历平台开放、内容开放、校园开放的时代,网络信息化和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笔者在几年之前与行业方案商交流时,话题多半集中在校园管理、电教设备升级和局域网建设上,而今,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将重点覆盖在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同时也更加注重基于垂直网络的知识传递与共享。
换个角度而言,无论是校校通、班班通或是电子书包所释放的创新应用,一个“通”字足以涵盖了网络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突破与发展,而网络技术必然将成为未来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核心基础业务,同时,方案与产品的提供者更加强调与增值空间巨大的云、数据服务及平台应用实现价值绑定,使得业务触角能够延伸到更多的教育细分市场中。
事实上,这样的发展格局势必会影响到方案商业务模式的变化,就像前文提到关键词“通”字强调到是网络基础建设的联通性,然而,方案商所热衷的业务扩张集中在整合方案、应用服务中,这样势必会为其带来更多在技术创新上的挑战。
在笔者看来,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定义绝不仅仅是跟随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而是产品与方案在强调融合服务中推动校园数字化重构的演进,在这一发展趋势的背后,无论是教育从业者或是技术提供方都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被颠覆的节奏比想象中更加快速。
正如华为企业中国区副总裁、Marketing及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忠华在与笔者交流中所提到,校园网络建设实际上正从更泛的接入,更大的带宽,更方便的管理向着更为综合的整合服务迈进。
“目前校园网络的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用户为中心,网络作为信息管道的通路建设要从关注技术和设备转向关注人与资源的共享体验为中心,这也是教育行业在网络信息化应用中最为明显的变化。” 胡忠华如是说。
胡忠华认为,在网络助力校园信息化的发展中,变革所带来的方案提升首先是来自移动性,移动性不仅包含园区WiFi上网应用,更包括3G、4G网络的连接。
“移动的升级就是未来教育社交化应用基础,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仅是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但是如果借助网络让更多的学生与老师参与进来就形成了数据共享资源池。”胡忠华介绍说,“教育资源共享依靠云技术实现,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可以同时依靠大数据分析,而网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也会更加被软件去定义。
从数据中心、广域网再到园区网,无不体现资源依靠网络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华为所提出‘互联新校园、携手众教育’的理念就是来自于网络技术变革的大潮”。
的确,一切技术与方案的产生都源于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从过去的电化教育到现如今的云平台应用,其终极目标是使教育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上从个体发展到群体,从相对封闭的知识传授走向开放,传统教育模式将会跟随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升级向实时化、立体化递进,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的深入点需要结合新技术应用逐步发力,这也就给方案商提出了更高的方案整合、软硬一体的实施要求。
方案选型走向融合
“近年来,教育行业采购需求实际上更加趋向于综合解决方案。几年前,校园网还只是集中在路由器、交换机的设备搭建,现在的市场诉求是硬件、软件的方案融合,更重要是需要向用户提供创新的业务应用,需要整体方案,这是关键点。”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营销运作部部长马达介绍道,“针对用户从原有设备采购发展到解决方案采购,
华为把产品及业务规划的重点聚焦在大容量、大管道的支撑业务之上,事实上整个网络需要更全面、更敏捷的技术服务。通过整合产品线,华为将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产品方案整合在一起,既达到了快速应变的能力,又形成了综合服务能力。”
事实上,全国自2001年起,从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建设热潮中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整合热确实从不同程度推动了以数字化校园等为主的工程建设,但同时,在项目落地上也会伴随着诸如设备竞赛、网络缺乏整体布局、重复建设突出的弊端。
业界许多方案商也在交流中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到,互联数字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并不一定要追求‘亮点’工程,而是要把着力点聚焦在整合、应用、质量和效益上。
真正的创新亮点在于通过云、大数据、智能化载体实现计算与知识资源的共享,让新互联校园应用围绕从教师中心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