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林:用文物传播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清华大学的同学说,上彭林老师的课是一种震撼。他的课在清华总是座无虚席。如今彭林老师用MOOC的形式授课,让更多人有机会一睹名师风采。而在果壳网MOOC学院,网友们为他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打了9.9分的高分。
果壳网MOOC学院对彭林进行了专访,了解他和他的课程背后的故事。
结缘古文,心怀忧思
彭林与新中国同龄,读中学时受到老师的影响,开始对文字学产生了兴趣。在只有《毛泽东著作》、《马列主义》可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找到了《说文解字》这本书,整本地抄下来。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每个汉字都在诉说一个古老文化的风雨历程。抄完小篆后他还不满意,又整本整本地抄写甲骨文和经文。直到今天他都还保存着那些手稿,厚厚几摞,高可盈尺。
文化大革命时期,马王堆汉墓被发现。在那样一个年代,它的出现让人们回头去看看历史。那时彭林在做老师,业余研究考古学,被人认为是老古板。有一天,他路遇一个同事,同事说:“彭林啊,要好好研究啊,否则将来再挖出来一个马王堆,就没有人看得懂了!”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当时在坊间有一种说法:整个中国,只有郭沫若懂甲骨文。当时郭沫若说,当然不止他一个人研究甲骨文,但是确实非常非常少。后来看到日本研究甲骨文的有一百多人,还有研究刊物。郭沫若说:“甲骨文再不培养接班人,将来我们就要去日本学习了。”当时谁也想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居然不办大学了,但彭林在内心深处对文化命运感到一种忧虑,这种忧虑也成了他研究的动力。
“我只想让学生对祖国有温情和敬意”
1999年起,清华兴办“综合性大学”,邀请彭林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课程。在设计课程时,彭林听说英国有一门关于博物馆的课,讲博物馆中的展品,他由此受到启发,想讲讲文物。这门课一开始有点像文物鉴赏,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太肤浅了,于是决定深入下去,在文物中找到可以刷新我们对中国文化固有认识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将教学内容和历史研究结合。
在设计课程时,彭林希望通过节奏感和层次感,将文物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举了个例子,20世纪30年代时,湖南宁乡发现了青铜器,但学术界没有人敢相信。湖南怎么会有商代文明?当时有这样一个说法,是农民起义把这些青铜器带过去的,后来人们为了逃跑方便,就把青铜器埋在了那里,再也没回来。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通过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已经找到了这些青铜器的主人——从中原迁到宁乡的一支商人,是他们带来了这些中原商代青铜器。历史知识是随着考古学上不断的发现而刷新的。
文物课也是一样,从一件文物如何被发现,到它如何推翻学术界的成见,层层展开,逐渐深入,让学生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这样的课,老师讲着很舒服,学生听了也很兴奋,能够专注地听课。
如何勾起理工科学生对文物的兴趣呢?彭林提倡学科交叉。学术原本是一个整体,但是目前学科划分的趋势却是越来越精细,导致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窄,而实际上学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联合。考古学是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结合点,即使是一件文物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广泛的学科知识,文物研究的重要突破也每每得力于学科交叉的力量。清华现在有天文考古学、音乐考古学、生物考古学、物理考古学等源于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在清华开设这样一门课,可以吸引所有学科同学的眼球。
彭林希望通过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课,让学生们对中华文明多一分了解,进而感受到它的博大。他说:“有的学生跟我讲:‘老师从小就教育我要爱国,我眼睛闭上一想,要爱什么?只有一片空白。’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口号,太空泛了。在这门课上,我不提什么‘爱国主义’,只想让学生对祖国有温情和敬意,因为这种本位文化和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有的同学出国以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当地的博物馆,如果听说馆里有中国的文物就十分兴奋,甚至一次还看不够,还要看第二次。”
文物课有15个不同主题,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天文、医学、音乐、玉器、建筑等领域。彭林不讲大而空的理论,而是讲细微的故事。比如秦始皇陵有铜车马,彭林就在课堂上逐步介绍中国马车从商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从细微之处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
当传统精品课程遇上在线教育
果壳网:在学堂在线的文物课,与您平时讲课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
彭林:文物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学校讲课一周只有90分钟,往往讲不完。但现在MOOC就比较从容,所以能够讲的东西,比平时讲课更细、更多。
果壳网:这门课的最值得推荐的亮点是什么?
彭林:在MOOC上,我可以把知识点讲得更透。原来我们只能给大家看文物的照片,有的甚至是黑白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考古工地、博物馆,这样学生对文物的感受会更深。清华这次在这门课上投资了200万,下决心要把它做好!
果壳网:我们看到,为了录制课程,您专门跑到各地博物馆进行录制。请问您都去了哪些博物馆?在录制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趣事?
彭林:整个录制过程经历了很多事情,十分曲折。比如我们去泉州拍宋船,打听发现博物馆在修这条船,不让我们进去。之前央视的摄制组去了也没能拍到。后来我们请人联系市里办公室的人,依然拍不到。当时我急死了,这节课的亮点就在这艘船。后来我在导游问讯处了解到,古船博物馆是由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管理的,我继续套近乎,他们说我们馆长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我一听是学者,就好沟通了。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是星期六,大家都不上班,但是我们后天就要赶去下一个地点进行拍摄了。但巧合的是,馆长正好第二天有事要来上班,我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门口去蹲守,向保安打听馆长的车是什么样的,车牌号是多少。最后终于找到了馆长,我把我们文物课拍摄的事情告诉馆长,她十分支持,我们摄制团队马上拍摄到了宋船。

文物课上展示的泉州宋船。
还有一个专题讲骨笛,也是非常巧。河南平顶山的乐队复制了出土的东西(乐器),那时他们来北京参加传统音乐节,正好我要上去做讲演,就马上请求他们为我们的课程表演一曲《小白菜》。在传统课堂上这也就只能说说了,但MOOC可以完成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讲到湖北的曾侯乙编钟时,湖北博物馆原样复制了一套送给了我们。这样我就可以站在它前面,指着钟的各个部位讲课,那天我拍到了晚上12点。
去外面拍摄十分辛苦,我们通常六点就起来,有时中午顾不上吃饭。但是后来我看到拍摄出来的这么高清的画面,没想到能拍得这么清楚,我觉得我的辛苦还是没有白费!
果壳网:录制之后,有没有留下遗憾的地方?以后会怎么改进呢?
彭林:当然有。我一开始不习惯,以前讲课时面对一群人讲,脑子里没有镜头的概念。我不太习惯面对镜头讲课。我曾经拍摄过央视的《文明之旅》节目,不需要我看镜头讲,人就十分自然,有亲和力,但是现在(对着镜头)就不行了。而且文科的课程要有感情的带入才能影响到观众,但是面对两台机器,眼睛不留神就看别的地方去了。我看到有同学说我上课紧张,其实我不是紧张,我只是不习惯。我久经沙场,怎么可能紧张呢!不过,后来拍着拍着就好了。
果壳网:有没有想推荐给学生的博物馆和参考书?
彭林:我没有特别推荐的书,因为这门课涉及的领域太庞杂,推荐太多怕学生看不过来。如果大家非常感兴趣,可以看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这本教材后面的参考论文及书目。我每年都会带学生去博物馆,比如殷墟、故宫、国家历史博物馆。
果壳网:您会经常和学习者交流吗?通过什么方式?
彭林:最近我真的非常忙,还没有时间和学习者交流。我岁数也比较大了,对技术这方面还很陌生,所以请同学们给予我些宽容。再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跟上去的。
果壳网:您对学习者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彭林:在课堂上,我们会请每个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文物。我希望在MOOC上,也请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同学都来介绍家乡的文物,让我们了解你家乡的文化,一定会很热闹!现在外国人看中国文化都比较浅,只是看看变脸之类的,并没有真正了解我们。所以我们要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
希望大家通过课程的学习,喜欢中国文化。我觉得一个民族不管怎么样,大家要自尊、自信,这些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大家光喊口号就有了的。一定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受到感染,才能从心里产生一种感情。希望大家喜欢中国文化,喜欢文物课,对祖国有这种温情和敬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