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科研管理 > 正文

国家三大奖:高校缘何保持高获奖率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10日在京召开,高校作为完成单位的获奖数量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比例超过2/3,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占通用项目的一半,继续保持了近几年来的高获奖率。面向未来,高校如何进一步围绕国家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问:通过对近几年高校获奖项目情况的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哪些显著特点?

  答: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高校基础性研究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自然科学奖获奖比例稳定并逐年提高,充分体现了高校是我国基础性研究的主力军。

  二是高校原始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国家需求不断催生出重大创新性成果,并在工程实践、国计民生、国防军工等方面得到应用。据统计,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共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项,高校共获得17项。

  三是高校围绕国家需求,坚持大团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如获201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浙江大学孙优贤院士团队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控制设备及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加速器辐射成像源集装箱检测系统、大型装备缺陷检测技术等并实现产业化,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问:近几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的比例保持良好态势,这是否意味着,高校科研水平和原始性创新能力在稳步提升?

  答: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科技创新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以提高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虽然近几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励的比例保持良好态势,但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科研水平和原始性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我国只有15所高校进入世界引文总数前500名,仅有7所高校进入前300名;对比美国大学,有114所大学进入前500名,有94所大学进入前300名。

  问:高校是人才和科技的结合点,高校科学研究既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也要重视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在您看来,怎样进一步围绕国家需求,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答: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高校应着重做好以下四点:

  一是要进一步引导高校科研人员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潜心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性创新。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精神,鼓励探索、包容失败;不断解放思想,勇攀科学高峰,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要从现实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学科、信息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贡献。

  三是要进一步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创新是关键,核心是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成长是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要创造必要条件,引导、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胸怀远大理想,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社会需求,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剑,力争在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段取得重大学术成果。

  四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要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

  另外,科技评价的目的在于认可科学研究价值、促进学术交流、确认共识、探讨研究发展方向。科技奖励的灵魂是弘扬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文明发展。要引导科技评价从单纯的政府评价逐步向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评价方向发展,同时要放手让市场来决定。

  (《中国教育报》 2014年1月15日  记者唐景莉 通讯员杨健安)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