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是对现象或事物基于描述性的研究,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它在本质上是对研究对象的归纳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定性研究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
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主观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或实验观察、过程分析、事物演变和历史文献等方法,其中自然或实验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主要方法。依据研究者本人内在的学识和观点去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对象,强调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然后通过对观察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形成结论。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2016-08-16)
上一篇:关于自然科学应用研究
下一篇:科学与哲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