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科研管理 > 正文

研究型大学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知识,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但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类研究与应用类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其区分是就某个时间段而言的。科学研究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今天基础研究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和发展,就会成为基础知识,再随着科学的发展,就会成为基本常识。对于一个学科就是这样的发展过程,靠常识、基础知识,开展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成果的新发现中,产生应用研究的可能。比如:机械运动的惯性定律,在科学研究的初始阶段,人们对于物体惯性的发现和认识,反复试验,理论推导,最后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惯性定律。今天,物体的惯性运动成为老百姓的常识,也成为航空航天等高技术研究的基础知识。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要摆正两者的关系。目前,有一种风气,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豪情万丈,声称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流大学。实际上,大学和大学的层次应该有区分。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更适于承担基础研究工作。因为,基础研究要求较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需要多学科交叉,无数新思想、新理念的火花,都产生于训练有素的人,在这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具备了基础研究的必要条件——人才的聚集;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交流以及较长时间的积淀;此外,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心,教师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外延都适合进行基础研究。

  虽说搞基础研究个人兴趣很重要,除个别学科外,基础研究并不是光凭个人兴趣就能完成,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检测等技术条件来支撑。尤其是当科学发展到生命科学和人的行为科学层次时,要想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而研究型大学具备进行基础研究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如实验设备先进、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创新人才聚集等,更有进行基础研究的优势。

  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通常是一般的或普遍的科学知识,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这些新成果可以及时转化到课堂,写进讲义,有利于提高培养人才质量。

  (2017-03-22)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