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科研管理 > 正文

整顿科研作风政策再“加码”,警醒媒体莫乱评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之后,近期国家在科研诚信方面继续“加码”,两办再次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营造良好向上的科研风气以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科学家群体勇攀科技高峰。

  近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然而,一些学术不端的行为时有曝光,一些论文集中撤稿事件令人震惊。这些行为不仅侵蚀了科学家精神,也伤害了中国科学界的公信力。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决定科技事业的成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领域的作风学风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意见》明确提出,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落实,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意见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如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严禁以项目实施周期之外或不相关成果充抵交差;论文等科研成果发表后一个月内,要将所涉及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等原始数据资料交所在单位统一管理、留存备查;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过1个、退休院士不超过3个,院士在每个工作站全职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

  在科技项目、科技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不得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评、评审等资格等。

  此次《意见》中还特别提到,各类新闻媒体要提高科学素养,宣传报道科研进展和科技成就要向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核实,听取专家意见,杜绝盲目夸大或者恶意贬低,反对“标题党”。对宣传报道不实、造成恶劣影响的,相关媒体、涉事单位及责任人员应及时澄清,有关部门应依规依法处理。这也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体报导科研成果不严肃,不慎重甚至夸大忽悠,造成不良舆论影响后果的反制。

  我一向认为,大众媒体适宜报道的新闻是即时性的,新闻稿件不宜评判科学成果的对错,更不能用重大突破、世界领先等词语吸引读者,因为科研成果的对与错是要经过长期检验的。科技新闻报道必须做到描述准确、评价客观,确保真实。如果媒体对科学事实所涉及的环节描述出现差错,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科学的伤害,都将是难以弥补的。科技人员更不应该利用媒体,在科研成果未经同行认真评议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企图借此获取优先权和社会荣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并在某些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和舆论导向下,进一步助长了浮躁风气。几十年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过度宣传的所谓重大成果,最终都是不了了之;二〇〇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31位获奖者都是默默无闻潜心研究,年轻时从不主动找大众媒体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此次《意见》的发布,再一次强烈的反映出中央对于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决心和导向,游戏规则和处罚量化也越来越明晰,关键在于监督到位和贯彻落实,如果能够明确引入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监督,肯定比只有管理更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讲,建设一个良好的监督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研作风建设也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在制度层面,我们还是要想方设法的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机制,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分类评价。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理工农医,文史哲等要明确分类指标体系。

  要建立学术管理透明机制,公开评价,提升科研公信力,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等。

  总之,应回归到制度层面去思考治理问题,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2019-08-05)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