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双一流”建设 > 正文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随着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了新的热点与焦点话题。在国家号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下,在学子们期待世界一流大学入场券的热情下,在教育家们积极投身于此的热忱中,更需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何谓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何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界定,英文通常表达为“World Class University(世界级大学)”。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模糊的、比较的概念,其定义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指标设定。主观认识上,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抽象意义上的“好大学”,那些特定指标的比较更多地会对大学带来自我形象价值的满足感,而对于大学关乎知识责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有限。

  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世界一流大学体现了举世公认的水平、地位、卓越成就,以及对世界范围的才子的巨大吸引力;它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实力、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更培养出一批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拥有一批在若干领域引领科学前沿和技术进步,在世界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杰出教授。

  作为一个比较的概念,理论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无论在何种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下都应是一流的,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其他同类大学的比较而言,是在一定评价指标下的相对排名靠前而已,并没有绝对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百年前,美国高等教育界同样讨论过如何办好大学,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在任40年校长,1869~1909年)有一句名言,“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镜子。美国新型大学不是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是美国接受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无双的。”

  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适度超前布局;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

  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要深化教育内容和培养机制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统筹考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作用,科教结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高校和国家共同努力推进

  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自强自立的进程中,在发展强大的征程中都需要走向国际。中国亦不例外。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各种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经过多年的“985 工程”“211 工程”等建设.为中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不等于强,高等教育要真正从大到强,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教育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业,通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将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因此,《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何谓一流学科?我理解,一流学科必须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国际学术活动中有话语权,在一些方面上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充分体现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和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一流大学就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重点,营造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大环境,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主动参与全球和区域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利用国际科技与教育优质资源,在推动中外文化深层次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吸引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流大学要有大师引领。要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突破,加快造就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充分把握当前机遇,聚集起拔尖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海外一流人才、紧缺人才和优秀群体,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国家要进一步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形成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统筹考虑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建设任务,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规律,既要体现国情,又要坚持国际公认的标准;既要在可比办学指标上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当,更要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既要拥有世界一流学科,更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优秀的大学文化。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