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双一流”建设 > 正文

“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教育家不能理解成与个人事业辉煌,争取相应政策和资源的理由。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重点是建设过程,目的是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国家“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主要包括三种建设思路:一是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二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三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双一流”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一流师资队伍、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一流社会服务和一流文化传承来概括。改革任务可以概括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性管理机制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我们要认识到,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该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渐形成并沿袭保持下来的。在精英教育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的特权,培养学术精英和统治者,大学具有共同标准和相似性,全社会集中人力财力资源保重点,并逐步造就了一些著名大学。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供人们仰望而成为多数人必需时,大学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公平和质量是两个重要指标,再集中资源为少数人办成几所大学时,有违社会公平原则,会受到多数人的诟病。所以,我们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面临着不同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总体上讲,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两百多年,它的模式基本上还是符合趋势的,所以,“双一流”建设要坚持公认的世界水平。我们国家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即便我们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国际上借鉴的,比如我们的行业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学(地质、矿产、石油、冶金、电力等)。我们的工科学生培养占到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很好地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多公司到国外承包工程建设,也主要是靠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类人才支撑。

  包括我们现在一部分人主张改变的做法,国外却试图向我们学习。比如说有一次到美国的大学访问,大学一位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一些好的大学如何提高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使自己的教学质量上去。他认为一个是生源、一个是教学队伍,要提高质量就要吸引优秀生源。其中他认为,提高学生在校住宿的比例是吸引优秀学生的好办法。我们知道美国大学是社会化的,但在美国好多大学要提高在校住宿生的比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第一是住校对于培养学生对大学的感觉,尤其是大学生、本科生,从18—20岁中间在大学的氛围中有利于培养;第二,可以减轻负担,吸引优秀生源。他说他们是向中国学习,因为我们大学生100%都住校。当然我们有我们的情况,大学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力量,现在也在推行后勤社会化。但是如何做到后勤社会化?主要应该是教师的后勤社会化,学生的后勤社会化也应当是在大学周边引入后勤管理的模式和经验,而不是把学生散出去,尤其是本科生。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一个国家一个样。我们的“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立足国情,鼓励创新,走我们自己的道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2017-01-1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