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双一流”建设 > 正文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四)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双一流”建设要与时俱进

  “双一流”建设我们一直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明确了“双一流”必须按国际通用的评价准则达到一流,又能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我们把世界一流的概念定义为以国际上大学最高水平、最先进的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我国大学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先进状态,“双一流”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过程,这种定义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今天我们谈起“双一流”,总是有人会拿出《基本科学指标》(ESI)说事儿,这个学校有几个进入前百分之一的学科,那个学校有几个进入前千分之一的学科,且不说ESI的学科划分与我国实际学科设置差别较大,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一流。

  坚持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立足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关键。今天我们的国力强大了,教育投入增加了,高等教育进步不断加快,逐渐变强了,如果继续稳定高速发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和最先进的状态。在我们实现了原来定义的“双一流”建设目标之后,中国的大学肯定还要开拓创新,不会止步不前。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活动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教育形式和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因而,“双一流”的概念和标准也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教育形式也从原始的口耳相传教育发展成了适应农耕时代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师傅带徒弟,名师出高徒。工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学生和家长追逐名校,全社会都是名校情结。今天的大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班级、课堂、校园,以及教授、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大学的组织形式将会改变。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手段,还正在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也正在影响人类的思维和情感沟通,必将改变教育形态。信息社会的教育要素将集中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双一流”的概念和标准也将随之而变。

  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过程。“双一流”建设要按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通过改革和体制创新,由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转变。高等教育新模式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其灵魂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1、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改变。如今的学生已经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他们认为屏幕学习效率高,而50后、60后的习惯是书本学习。思想观念的差异和数字鸿沟很难短时间内弥补,由此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能小视,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改变原有不合时宜的政策和管理方式模式等。

  2、以灵活的机制应对挑战。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互联网+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等。当然,机制的转变还包括顶层设计和信息治理创新等等。

  3、以高远的眼界拥抱未来。远古的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的人们用数码相机替代了胶片相机,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今后某一天我们的学生不到学校上课,可能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排名不够靠前,我们的院士和专家的数量不够多,仅仅是因为技术要促进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

  大学要发挥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双一流”建设更要发挥对高等教育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今天的文明转折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我们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走过的脚步。“双一流”建设要与时俱进,主动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适应大学新的形态变化。

  (2017-07-31)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