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的阐述,但追本溯源的探究其实质,却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教育自远古时期即已产生,这源于人类智慧的发展及严苛的自然环境的压力,它直接发源于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谋生方式之中,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及部落间、部落内的知识文化传播交流的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包含“教”和“育”两种含义。“教,上所施,下所孝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是指传授,既把前人归纳总结的文化知识传授出去,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掌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属于理性实在的可见世界;“育”是指培育,既引导人们认识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热情,启发人们向善的心智,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属于灵性变化的可知世界。教中带育,育中含教,教与育结合才能称之为教育。
一、 关于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实践活动,及对人类各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的有组织机构的教育,根据背景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文化知识、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教育深远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传承和发展的要求。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教育也有其不同的认知。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者,会推崇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孔子有言: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则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之乐。鲁迅言明“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则觉得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美国的杜威说: “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 “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教育家的思想统合起来,或可浅尝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权力也是义务。教育包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和提升能力。欧洲早期的教育受宗教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教育始于经典著作。当今社会的教育,则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在我国,义务教育被写入宪法,并专门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义务。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的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教化育人,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而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前进。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学校教授知识、传承文明;家庭培养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在良好品德基础上,积累大量知识后,经过社会教育,才能体验和感悟人生。不能无限扩大学校教育的功能,也不能任性推脱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责任。
现代教育已实现国家化、法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以及学校类型多样化,并朝着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一步步发展。教育的内涵一直在不断的革新变化,教育手段的演进会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愈加频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 关于教育的功能
教育就是教导、传授和培育之意,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出现于人类社会之初,起源于社会劳动,为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
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人类来讲,教育的作用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二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办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三是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
首先,对全人类来讲,无论种族如何,教育承担的功能是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上自伏羲、炎、黄、唐虞及夏、商、周三代,下至唐、宋、元、明、清以至今日,浩浩荡荡,川流不息,绵延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其中,与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使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继而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对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花钱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引擎,教育强则推动综合国力强。要想使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文明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靠人才,科技发展靠人才,国家安全靠人才,所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增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对个人而言,接受教育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生幸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教育者本人,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修养。要让接受教育的人学到知识并拥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靠自己养活自己的一种方法、手段。但这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这只能是实现良好人生的一个前提。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检验学习效果的考试当成了受教育目的,应试教育就从此而来。教学生会考试、会解题,而忽略了学生将来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能否自己养活自己的教育低层次要求。所以很难奢谈通过教育启发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美满生活的追求。
教育最终要对谁负责?不单要对人类文明负责,也不仅是对国家发展负责,还要对接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国而教,也应该是为人而教。所以,教育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应该上升到了培养“人生”。教什么,起点固然要教怎样谋生,有一技之长,但更重要的是启迪每个接受教育者都有对于美满人生的期望。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追求自我的人生目标,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不能影响和忽视别人的人生目标。因为一个人能不能获得美满人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更需要周围环境的配合,需要他人的帮助。每个人都要“成人之美”,不要妨碍他人追求美好人生。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下一篇:法制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