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六大奖项之一,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图案是拿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提名规则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候选人不受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限制,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除此之外,诺贝尔奖候选人必须在生前提名,却可在死后授予。国家和政府是不得干预奖项评选的,也不接受个人毛遂自荐。按照诺奖的规定,每年的提名者信息和评奖记录都必须保密,有效期 50 年。

  评选过程

  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准备工作。然后邀请生理和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通常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人包括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等,推荐提名从每年9月开始,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从2月1日开始,诺贝尔委员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资格确认,清理不够资格的提名,将提名归为200人左右的“长名单”。到 4 月,评委会提出一份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5月底,大部分人被淘汰,委员会将只剩下5名候选人的“决选名单”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从6月份开始,评选委员会全体院士对5名候选人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

  9月中旬复会,进行讨论、评议和表决。到当年的10月中旬,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12月10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瑞典国王和王后出席并授奖。

  中国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与她分享该奖项的是日本科学家Satoshi ōmura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

  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13

詹姆斯·E·罗斯曼

美国

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

兰迪-W.谢克曼

美国

托马斯-C.苏德霍夫

德国

2014

约翰·奥基夫

英国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梅·布莱特·莫索尔

挪威

爱德华·莫索尔

挪威

2015

威廉·C·坎贝尔

爱尔兰

发现治疗丝虫寄生虫新疗法

大村智

日本

屠呦呦

中国

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2016

大隅良典

日本  

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2017

杰弗里·霍尔

美国

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迈克尔·罗斯巴什

美国

迈克尔·杨

美国  

  (2018-07-25)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