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关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学术期刊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而产生的。

  17世纪中叶,在欧洲历史上涌现出了200多个类似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研究哲学与科学技术,同时学会之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信函进行学术交流已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术期刊作为发布学术成果的载体,其产生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学术期刊最初是以学会汇刊的形式出现的。1665年1月5日对全世界的期刊界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法国人戴·萨罗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周刊刊物——《学者杂志》,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杂志是德国人约翰·里斯特创办的《每月评论启示》(1663-1668),此后不久,出现了一批学术性期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最初的学术性期刊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报,而多是以杂志的形式刊发。

  有学者认为现代中国最早的期刊是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英文版刊物《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中文名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为内容,同时也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学者认为1815年在东南亚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英文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才是最早出版的中文近代期刊,但它是在国外出版的,大多数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

  从17世纪下半叶起,学术期刊进入了不断发展和演变时期。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的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精细。当初综合性期刊的杂志理念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学术交流的需要,因此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办刊人为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使期刊跳出综合性杂志的藩篱,逐渐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迈进。1778年,在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就此拉开了专业期刊蓬勃发展的大幕。1807年,德国专门刊载矿物学研究成果的期刊《矿物学杂志》面世。随后,英国又先后在1823年、1830年创办了医学专业期刊《柳叶刀》和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法国人在1830年创办了地质学专业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开阔人们的视野,一些综合性期刊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多种母刊带若干子刊的现象,开创了母刊之下分辑出版多种专业性期刊的新局面。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从1887年起开始分为A辑、B辑出版,以分别刊载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种现象不仅丰富了期刊的种类,同时也促进了学术期刊向专业化学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文献的迅速增长,学术期刊队伍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学术期刊品种与数量的急剧增多。面对种类繁多的学术期刊,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逐一阅读,文摘类学术期刊由此产生了。1830年,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种文摘刊物《化学文摘》,美国分别在1884年、1907年创刊了《工程索引》和《化学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都在学术期刊的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推广使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最新学术信息。这种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推动了检索类期刊的创办与发行。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在中国大名鼎鼎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1957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2017)在美国费城创办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1964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1973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6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CR)》,公布期刊影响因子IF;1978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正式出版《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期刊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西方国家通过兼并和跨国经营来实现规模化和集团化运作。1986年,德国Bertelsmann出版公司兼并了美国Doubleday出版公司,1995年又兼并了英国MaCmillam公司,使Bertelsmann出版公司拥有了当今世界两大学术期刊《科学美国人》和《自然》(Nature)。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最大的出版集团拥有高达220种以上的期刊,其他大型出版集团期刊数量也达到60~80种左右,美国出版3种以上期刊的出版集团有500多家,这种期刊出版集团至少拥有一种名刊。美国等国家的学术期刊一般隶属于专业出版集团,不但有利于办刊经费的筹措,同时也避免了期刊的经营风险。各个期刊负责各自不同的专业,相互没有交叉。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保证原有期刊和新创办的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世界上发达国家著名的学术期刊在运作上早已超出国界,无论是作者、审稿和阅读对象都实行的是国际化办刊模式。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它不仅建立了多达万人的审稿队伍,还发表了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自然》(Nature)周刊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200多篇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众多的读者群体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为使发表的论文更具权威性,它还建立了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网络审稿专家队伍。这些专家审稿群体由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或权威人士组成,这些人不仅能够广泛联系世界上处于各学科学术前沿的学者,还可以吸收学者们高水平的论文,以此抢占各学科的学术制高点,并确立自己期刊的学术权威。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期刊作为一种新的期刊形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同时,由于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期刊订阅费用逐年高涨,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传播。互联网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统学术出版模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开放存取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大规模兴起。电子期刊打破了以往的发行、传播形式,也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现在电子期刊已经进入第三代,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它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兼具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元素,通过相互动态结合整体呈现给读者,此外,还有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因此,电子期刊延展性强,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8-09-14)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