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已经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时代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且正深刻影响并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也不无例外地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育部2019年工作重点中指出要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明确提出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本科专业三级认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双万计划”中也强调突出示范领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那么“新农科”的内涵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将不断削弱传统农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原有的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未来“三农”发展的需要,而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一些知识将会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学科的研究问题发生转移。
其次,传统农业学科门类在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有所欠缺,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将弥补此前传统农业知识的不足,原有院系专业学科的设置可能不足以体现交叉学科特色,专业学科需要更加灵活的设置,新农科研究的组织可能会是更具体的某个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等。
最后,新农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培养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新农科人才需要掌握更多智能化时代的知识和新型技术,其培养方式上也将要求应用更多的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也会涉及伦理问题,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方面的培养。
总之,新农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将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农科的出现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而学科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必须顺应发展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今年2月2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在谈到新农科建设时指出,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要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6月28日,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省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这是高等农林教育战线对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考,对高等农林教育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宣言中指出,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
新农科建设将重塑农业教育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加快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新农科建设将构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赵勇. 新技术呼唤“新农科”[N]. 中国教育报,2019-04-08(006).
[2] 张盖伦. 50余所涉农高校达成《安吉共识》 新农科建设有了“施工图”[N]. 科技日报,2019-07-04(8).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