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什么是新文科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今年4月底,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必须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相比工、医、农类学科,“新文科”的概念出现较晚,2017年10月开始,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 College)对其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并称之为“新文科”教育理念[2]。

  发展新文科,既是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又源于对文科教育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教育上,首先,文科教育通过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开发潜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帮助个体成为全面发展、与文明相伴的人;其次,文科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掌握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与时代、与社会的相互认同;再次,文科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园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而且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3]。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如果说科学教育是“求真”的过程,那么文科教育则多为“求善”、“求美”的过程[4]。

  新文科的“新”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但是人才培养难以博通,容易形成专业壁垒,制约人才全面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我国文科教育学术原创能力不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观照现实不够,使得传统文科在某些领域未能实现超越和创新。与此同时,互联网等技术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依靠单一学科,必须多学科协同,于是,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出现了新兴的文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5],如人工智能与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结合产生的智能社会科学学科,再如信息技术在文科的渗透所产生的社会计算、空间计量经济学、计算语言学等新兴专业。可见,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是新文科的主要特征。

  新文科建设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

  建设新文科,需要通盘考虑、系统变革。在办学制度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进行现代治理,实行教育家办学。各高校要在国家战略部署和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做出办学调整、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新文科。在教学方式上,要摈弃形式主义的学科交叉、潦草简单的课程拼盘、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构建跨学科的复合课程群,探索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数字人文教学方法,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把握、提炼、论证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在培养模式上,要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推进教书和育人的有机融合,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在评价体系上,要对文科教师适度松绑,减少绩效考核与发表论文等硬性要求,消除功利、浮躁的办学风气,倡导学术自治、教授治学,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体系,重视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1, 3, 4]。

  参考文献:

  [1] 新文科建设要做到三个“新”[N]. 北京青年报,2019-05-21(A02)

  [2] 麦可思, 王慧. 一场新文科的尝试[N]. 北京日报,2018-09-19(19)

  [3] 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N]. 光明日报,2019-07-23(08)

  [4] 王铭玉, 张涛. 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5] 陈鹏. “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 光明日报,2019-05-20(08)

  (2019-08-02)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