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系列五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脱钩分区与排名,世界一流期刊要明确定位、肩负革新使命

  国家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培育工作,因为学术期刊是提供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等交流的首要平台,在学术成果发布和分享上有着重要价值,更是国家树立学术强国地位的基础建设要求。然而长年来,由于学术评价机制的僵化,致使各层级科研管理部门,将科研评价简化为论文评价,甚至更进一步的局限在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和论文数量上。这也导致中国的学术期刊一直对自身定位不清,服务对象不明,挤破头去加入中文核心、SCI等按上级要求给定的所谓评价标准或名录里,而却大大忽视了对作者、对评审专家、对学术用户的服务,由非专业的或水平一般的编辑及编审组成的团队,又怎么能真正的吸引一流学术团队和顶级论文呢?中国不乏优秀的学术人才和顶级成果,也不乏因国内期刊编辑看不懂论文价值拒稿,而让作者转投《nature》等国外一流期刊并首页报道的情况。着实遗憾。

  纸质期刊时代,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评估论文价值和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其局限性在于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读者用其思想指导实验,开展工作,或进一步研究发展到申请专利,制造出产品,但若这位读者就是不发表论文,那么对原论文就不会增加被引用次数。

  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需要时间的检验,不应以某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研究人员,论文水平高低靠被引用、下载、使用价值等等多种因素决定,不仅仅是简单期刊分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全面评价论文的价值。大量论文首先在线发表(有的只在网络发表),读者在线阅读的普及,不仅可以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计论文被在线阅读的时间、点击次数、下载次数、论文评价、推荐次数等,都可以成为论文价值的评价指标。

  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量全世界排名第二,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基本齐名。虽然我国科技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排名第四,与美国、德国和英国有差距,但论文质量呈稳步提高的态势,总被引次数逐年递增。

  仅仅用论文数量或者用论文被引用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是不够的。要看科学研究中对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原创性有多少,独立开创的研究方向有多少。要避免只是依靠跟踪模仿、购买仪器海量测试数据、试验方法或技术的改善、独有地域资源数据等的“创新”。否则,就算论文发得再多、引用率再高,也仅仅是更新。

  从比发表论文的数量到比刊载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再到比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评价的进步仅适用于只能以学术论文为展示成果形式的研究领域。在理想情况下,论文被引用客观地反映了其他科学家对论文的使用情况。用“引用”次数评价成果只适合于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要知道,我们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仅仅占整个研发投入的不足百分之十。

  论文被引用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引用原理或公式、采用实验方法或数据、支持证据、证明有效、评价优劣、驳斥或证伪等,都需要引用。不同类型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也不一样,例如综述类文章引用率就比较高;不同学科领域不宜比较引用率,研究人员多少、学科成熟度等对论文引用率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在一流期刊是发表的论文情况,毕竟,报纸不是新闻,电视也不是新闻,它们仅仅是新闻的载体而已,新闻中描述的事件没有载体也是实在发生的。学报期刊也仅仅是学术论文交流的载体,论文载体并不参与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它也仅仅是承载了一部分学术传播作用。这也给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各家出版机构提个醒,在哪些方面发力,在哪些方面优化,是需要冷静思考,客观分析,顶层设计的,更需要各家学术期刊正视自己的定位,肩负起革新体制机制的责任,通过创新业务模式,自行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有效的科研出版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在增值服务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而不是抱着老本固守。

  (2019-10-23)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