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教育讲堂 > 正文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系列十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学术评价与诚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参与构筑学术评价与诚信体系

  2017年4月21日,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发布一则撤稿声明,宣布撤回其旗下医疗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年至2015年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涉及国内多家知名医院,论文作者涉及524名医生。这起事件发生后,科技管理相关部门连续发声音,表示对学术不端零容忍,进而指责出版机构,说是个别现象等,这使得学术出版机构处境尴尬。

  从根本上来说,造成学术不端的原因离不开学术评价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评价方法广为诟病,主要是因为不被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数量评价和评价结果带来的功利结合。把有生命意识且靠情感驱动的人的价值行为,用无情感意识的数量来表征,显然存在的问题很大。太多功利因素必然导致失去对学术的兴趣,会给国家科技发展带来长远的伤害。问题都清楚,但改革推进却很艰难,由于改革没有明确的受益方,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实现科技评价的改个,就需要更多的支持力量站出来,其中学术出版领域可谓义不容辞,作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应当在科研评价变革的大潮中勇当先锋。

  国家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了期刊应通过制度建设、先进技术应用,承担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警和查处责任。在这方面或许期刊可以放下体制内出版正规军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放开眼光,看看互联网时代里,通过网络技术,新兴出版机构是如何高效解决文章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 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思路和解决办法。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在建设互联网时代的科研诚信与科技评价上展开了十多年的探索,采用“先发布,后评审”的论文公开形式,从根本上杜绝了评审期间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随着用户量和访问的增加,在解决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方面体现出了互联网平台独特的优势。

  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比如某位科研人员有一篇很好的论文,投到某学报,学报聘请一位同行专家进行评审,但是这个评审专家有私心,由于他的研究与该作者的进展差不多,他就以各种理由拖延投稿人的论文发表,目的是他自己抢先把自己的研究论文去其他期刊发表,抢占同类科研成果的首先发现权。

  第二种情况,可能更严重一点,该评审专家本来应该早点让论文评审通过,但他故意拖延时间,同时,他可能修改实验参数,让自己的研究生去做相应的实验研究,或者用作者的思想改头换面去申请基金,这是在传统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第三种情况,个别国内的论文评审专家把投稿人本来应该发表的论文以各种借口卡住不发,欺负投稿人的英文水平不高,把投稿者的论文直接翻译成英文以自己的名义到国外期刊上去发表。

  第四种情况,目前我们高校以SCI期刊收录为导向,导致科研人员争先恐后把论文拿到国际上去发表,外国人也同样存在不正之风,前面两个问题同样存在。还有一个与第三种情况相同的问题,外国人也可能欺负中国人英文不好,他把我们教授论文的主要成就修改了一下英文编排,然后拿去以自己的成果发表。

  这几种情况都是在传统期刊论文的发表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风险,当时开发这个平台主要就是想解决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谁有新思想、新成果,第一时间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公布、免费发布、免费查阅,以国家的名义给他一个证明,当佐证其科研成果的首先发现权。着作权中网站只保留非专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以便于成果保持在线公布状态,作者可以再去期刊投稿,版权自动转让给期刊,没有版权上的冲突,这样就能够有效规避传统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能够有效保护作者的科技新发现、新思想和理论的原创性知识产权。

  在保证了学术诚信的前提下,网站进一步引入网络环境下新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利用在线快速发表论文的优势,在同行评审论文评价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突破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方式,对每篇论文本身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让科技论文拥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评分,使学术评价真正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打破现有评价机制,还科研本来面目,让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

  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全面评价科技论文的价值,科技评价应该上一个新台阶:靠客观数据积累,在合理分类评价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公开评价,让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参与。简要的说,大量论文首先在线发表(有的只在网络发表),读者在线阅读,不仅可以通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评估其学术价值,而且可以统计论文被在线阅读的时间、点击次数、下载次数、转载次数、评论评价、好评差评区分、推荐次数等,网络特有的文献计量项目可以成为论文价值的新评价指标。在大大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的同时,对真正的科研人员其研究过程和学术交流的价值不可估量。

  (2019-10-30)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