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论文观 > 正文

醒醒吧,还要办一流期刊?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二十多年前中国学术界大牛就呼吁办一流学术期刊,国家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上仍然没有多大影响。2014年,《光明日报》就刊载了游苏宁的署名文章,该文当时指出中国科技期刊需要正视六个问题:重英文轻汉语,重指标轻读者,重经营轻论文,重形式轻学术,重普世轻特例,重手段轻内涵。国内学术权威办的英文刊物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助每年约300万元,每发表一篇论文国家资助3万元。请问办学术期刊是为了啥?

  二十多年前学术期刊还能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互联网还不普及,呼吁办一流学术期刊有一定的道理。在互联网基本普及的今天,科技期刊基本上失去了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功能,异化成了在中国的评价功能,甚至成了某些机构或一些人的牟利工具。某些期刊通过出卖版面来牟取暴利,一些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期刊发表论文骗取学术荣誉、职称和地位。有的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或进入某个名单,完全不顾学术道德和规范,强迫作者引用自己期刊发表的论文,甚至发表一些本来不符合期刊宗旨的论文。

  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信息介质的传播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冲击是难免的。当科研新发现和发明已经通过互联网等途径为学术界所共知时,纸质期刊由于某种原因仍然不能发表相关进展,使得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新技术带来的传统新闻媒体的倒闭趋势已逐渐加快,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下滑和倒闭同样不可避免。

  美国信息科技学会会刊发表论文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精英期刊发表的顶级论文数量在不断减少,Science和Nature也不例外。一些新的期刊发表越来越多的顶级论文。作者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期刊,即使将论文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也可能被相同的人群阅读。在精英期刊上发表论文仅让作者获得一定名望而已,并不会增加学术传播效果。

  用论文发表的载体来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是科学的异化,开展学术评论、学术批评才能提高学术水平。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副产品,不是科研的全部!特别是应用研究,发表论文不应该是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是为了学术交流,获得学术承认,在学术社群内获得首先发现权。一份期刊年发表上百篇(甚至几百篇)论文,用一个期刊影响因子来表征几百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相当荒唐。以期刊载体来评价作者水平,在中国学术界居然长期盛行,说明多数学者对自己研究成果不够自信;以在国外发表论文来证明学术水平高,恰恰说明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低。

  互联网将深刻地影响学术交流,使学术回归本来的学术定义。广大老百姓都不买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了,网络购物、网络银行、网络炒股等等。如果自诩为精英的科技人员思想观念都落后于普通老百姓,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它也必将改变传统学术期刊格局和学术交流生态,必须大力推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精品期刊的愿望已经是昨日黄花。

  (2018-03-30)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