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崇尚科学,不能崇尚忽悠(一)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媒体对一些科研活动报道常常说引起世界关注,产生重大影响等;对一些科技成果动辄冠以“国际领先”“诺贝尔”级的成就等定性评价,仔细去读,发现作出评价的并非某个权威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往往是该项目负责人的自说自话,或媒体有意放大以吸引读者。

  大众媒体在报道科学资讯的时候,要做到描述准确、评价客观,确保真实,不误导读者。如果媒体对科学事实所涉及的环节描述出现差错,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科学的伤害,都将是难以弥补的。因而, 媒体对科研活动报道时,除了要谨言慎行外,还需要警惕一些学者与研究机构的无原则自夸。比如,一些科研活动,仅仅是开始试验,就描述成结果(会)如何伟大;一些科研成果在未经同行认真评议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企图借此获取优先权和社会荣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并在某些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和舆论导向下,进一步助长了浮躁风气。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和方式。科研成果的取得,从来都是一个反复争论、不断试错和逐步渐进的过程,科研人员的争论,也是对现象、数据和结论不断修正的过程。科技成果或学术观点的被认可,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靠宣传,更不能靠包装和炒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崇尚科学,不光是要追求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多么顶尖的科研成果,更要有科学的精神,戒骄戒躁,不急功近利,不忽悠。

  崇尚科学,对于个人来讲,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脚踏实地,不浮躁,用科学滋养道德、铸造人性,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是要以科学的精神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

  崇尚科学,不崇尚忽悠,意味着我们的科研人员要脚踏实地,坐得住“冷板凳”。无数事实证明,“忽悠”者也许会得一时之逞,但其假面终究会被撕下,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忽悠,就有可能引发学术丑闻,身败名裂; 对国家的科技计划、科研项目忽悠,就会阻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给整个国家的学术声誉带来恶劣影响。

  如何不忽悠? 对于个人来讲,要将科研中的真实数据和成果公布出来,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剽窃; 对于国家来讲,要客观报道我们的科研水平,客观评价像“863” 等科技计划成就到底如何,“神舟工程”“探月工程”等大型的国家工程,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大。

  诚然,崇尚科学,不忽悠,除了依靠科研人员“自律”,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的科学素养外,“他律”也很重要。要改革不合理的、过分功利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分类、开放、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技评价体系,规范科技奖励制度,营造宽松的、公平的科研环境,培育崇尚科学、不崇尚忽悠的土壤。(2016-08-22)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