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经济战略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异军突起,成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构建学习型社会,搞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对策。

  在规划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国家“双一流”政策同时聚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分层和分类的建设思路,鼓励高校的“差别化发展”。“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第二类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第三类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 多年的发展,高校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要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自身学科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绝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双一流”建设重点在建设过程,目的是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分析目前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设计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权重都不够。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些源源不断的优秀学生,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也成为大学创新的生命源泉。但在具体工作中,无论是社会关注、主管部门推动,还是学校自身提出的改革,如大学制度构建、大学章程、大学综合改革、课程改革等,似乎都遗忘了学生这个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因此,大学改革要围绕学生的中心地位来展开,让学校资源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热衷于大学排行的人,不能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名次和学术论文的多少。所谓高影响因子期刊、高水平论文、高被引作者、自然指数等,主要集中在四五个学科领域,仅仅反映基础研究领域的少数几个学科进展情况,并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大学面临的重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领军科技人才。针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训层次和水平,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大学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2019-12-12)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