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抢先发论文的专家至少是缺乏科学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当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一线医护人员都在积极为防控疫情发展做贡献时,学术界却出现了奇葩现象。先是两所大学的教授因数据和抢发论文引起纠纷争议,最近又传出某些学术权威利用机构职能拿到病毒资料,第一时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既是医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医疗和防治等问题的实践,而论文只是针对疫情某些问题的医学或医疗过程的总结,在病毒起源不确定,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就抢先发论文的专家至少是缺乏科学精神。

  科技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科研单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文件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人类所有的活动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无论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还是提升精神层次,任何有别于这样根本目的的活动都属于异化。科研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应该是为了这样一个根本目的,而不只是为了发表论文,论文只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科研活动提高了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有了科研成果一定要及时转化,要为人类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要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这才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

  我们的科研导向有问题,科研工作不是为了写论文。科研论文只是科研活动的副产品,是用作学术交流的,但现在简单、量化的评价导向使论文偏离了本来的用途,导致了科研工作的异化,忽略了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导致科研的投入产出不够理想。

  当科研论文成了评估个人学术能力和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成为科研人员的“唯一追求”,造成大量论文知识产权外流,导致国家资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很多论文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在重视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核心期刊的“指挥棒”下,科研人员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价,研究生为顺利获得学位,发表论文已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交流,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职称和学位评定的期刊分区要求,是严重的异化现象。这不仅是对科技资源和人生的双重浪费,也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控。

  要还科研工作的本来目的,要把科研导向从论文导向变成问题导向。目前,高校教师是围着经费转,围着发表论文转,如果能够变成围绕企业的技术难题来转,那情况就会有较大的改善。国家相关部门要做好针对不同行业和机构相关政策的协调,因为企业和高校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企业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考核体系;高校也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考核体系。教授评职称、申请项目经费等,都需要论文,这是一个生态体系。现在我们把科学家当成一种职业,是职业就会有生存的问题,有效益的问题,有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所以这跟其他行业没有本质区别,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和企业共同努力,更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应政策,推出新的评价导向。

  (2020-01-30)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