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热点聚焦 > 正文

疫情之下“不信谣不传谣”很难吗?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席卷中国,并有全球蔓延的趋势。疫情如同一面照妖镜,黑与白,善与恶,照出世间百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和自媒体都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事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倒逼传统媒体去深挖真相,使老百姓的知情权得到提升。但诸多谣言也通过自媒体、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渠道如同病毒一样疯传,让很多人不胜其扰,不是说“谣言止于智者”吗,为何却挡不住“小道消息”的传播呢,不信谣不传谣真的这么难吗?(以下论述只涉及“小道消息”方面)

  猎奇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天性。“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一直属于新闻价值判断的经典名句。这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引起我们注意的,往往是那些不同于正常情况的奇事、异事、新鲜事,也只有这样的事件,才会勾住人的眼球。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奇事、异事、新鲜事怎么办呢?在需求理论的影响下,一些人的想象力再次发挥了作用,就会出现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副产品——忽悠(谣言、假新闻)。通过自媒体传播的“小道消息”在忽悠方面更甚,有些忽悠是为了蹭流量,增加关注,多数忽悠往往是为了宣扬某种价值观,无论是政治立场如何,还是不同宗教信仰都不例外,不带宣扬价值观纯粹编造谣言的比例少之又少,人性使然。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颠覆了传统媒体“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给新闻和信息传播带来极大的自由,也让谣言有了更广的传播的渠道和空间。很多人既是谣言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谣言的传播者,这很有点像新冠病毒传播,感染者是受害者,再传染别人就是害人者,网络谣言也需要防控。

  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意中成了智障。在疫情期间,很多谣言除了是处于传播节点的人误会或者偏见以及有个人或者机构为了博眼球故意为之,有心推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慌心理,很多时候,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初衷还是出自于善良的提醒或者警示,此外,有些人看到符合自己立场和价值观,自己喜好的信息,不核对真假就转发,也是谣言充斥于网络的重要原因。

  微信圈层尤其是朋友圈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这其实与微信的封闭模式有关。比如像微博等平台都是开放式的,谣言发出来之后可以被所有人看到,也有助于有识之士或者相关机构辟谣。而微信要么是朋友圈、要么是订阅号,要么是微信群,都是基于个人相对封闭的传播圈层,所以谣言的“潜伏期”比较长,等到被辟谣了,文章阅读量也达到10万+了,已经实现了传播的“使命”。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在微信传播圈层都有可能成为被谣言利用的“枪手”和传染源,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因为凭着感觉就转发的结果很有可能使你不经意的触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聊天记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今天,我们在朋友圈转发信息,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更应该谨慎,这种谨慎倒不是“莫谈国事”这样的寒蝉效应,而是要强化自己的辨别能力,格外保持冷静理性。要习惯思辨性思维,从正反两面研判发布者的真正意图,不要看到符合自己政治立场,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或者是自己的喜好的消息,不核对真假就转发,转发就可能是传播谣言,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再说了,试图用转发谣言宣扬自己立场和价值观者,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套用网络上一句话,“你不转发朋友圈,我还不知道你有多蠢”。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不信谣不传谣,做到“看不懂的不要信,看不懂的不要转!”始终牢记这一句话,我们在谣言面前就不会失去理性,还为您省流量省钱!

  (2020-02-27)

访谈视频
相关文章
访谈嘉宾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