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 论坛精彩回顾十五:黎加厚谈“互联网+”与课堂教学变革

论坛精彩回顾十五:黎加厚谈“互联网+”与课堂教学变革

发布时间:2015-12-08 14:28:44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这个观点让我们重新思考手机在教育领域的定位。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的终端入口之一,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这已经在很多学校成为现实。本篇文章黎加厚教授带我们走近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和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看它们是如何用BYOD开展个性化学习的。
 
 
  “互联网+”的入口在哪里
 
  从1978年算起,教育信息化已走过37年,但是30多年以来,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一直停留在实验阶段,没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常态化。面向“十三五”的整体性变革,我们需要破解教育信息化第一入口的难题,并弄清楚教育信息化第一入口是什么。
 
  2010年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有一个学习模型,这个模型由美国最优秀的教育技术专家反复讨论1年多的时间方才确定下来,他们在学生前面画了一个电脑(现在应该是pad或者手机),我们将之称为“互联网+”的入口,这个入口实线是人和人的连接,虚线是人和资源、工具、信息网络的连接。
 
  实现“互联网+”入口有两个条件,一个是BYOD,让学生自己带设备,另一个是通过学生自带设备实现个性化学习。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入口最终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设备,而且能够个性化学习。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首先是每一个学生,而不仅仅是实验班的学生;其次是自带设备,不是政府采购,也不是学校采购;最后,学习方式不是老师统一控制而是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
 
  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企业把学生终端看作“互联网+”的出口,这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相反的观点。
 
  如何破解“互联网+”第一入口的难题
 
  关于如何破解教育信息化第一入口这个难题,我先列举两个国内常态化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典型案例,第一个例子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第二个是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Q1:今年五月份,山东淄博共9所学校、12个班级的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到现在是70所学校、500多个班级的2.6万学生参与自带设备进课堂实验。请问吕红军校长(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校长),在淄博地区的BYOD活动中你们学校是怎么做的?
 
  吕红军校长:淄博市从2005年开始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我们学校和淄博的很多学校一样,都是伴着BYOD这种新形式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开展BYOD要解决两个认识问题和三个现实问题。
 
  第一个认识问题是对手机的偏见,认为包括手机和pad在内的终端设备是玩的工具,没有认识到这些设备的学习功能,对此可以在招生的时候给家长现场展示一节课,打消家长心中的困扰;第二个认识问题是让大家认识到终端就是类似钢笔、计算器等的学习工具,自己的学习工具不需要政府和学校买单。三个现实问题我觉得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有钱人,他们认为学校组织采购终端是为了盈利,对此可以将采购权交给家长委员会;第二种是没钱人,这种情况可以由学校为其购买终端设备;第三种是无论有钱没钱都不支持BYOD,那么可以单独组建一个不使用自带设备的班。
 
  Q2: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在上海率先开展BYOD教学,全校有17个班使用BYOD,而且开展创客方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请问花洁校长(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为什么你们学校要开展BYOD?你们学校是怎样解决经费问题、个性化教育问题、自主学习问题、常态化学习问题的?
 
  花洁校长:我们学校开展BYOD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己带设备,把在家里用来娱乐的设备用在学习上,我们所有的设计都聚焦于学习,以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为主。
 
  BYOD首先要解决经费的问题,因为政府采购是不能买苹果电脑的,学生自带设备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意外的收获是这批孩子的家长喜欢新技术、新设备,所以他们对学校教学改革的认知度会更高。对于个性化问题,BYOD帮助每个教师更加精准地分析每一个孩子,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化的发展。对于自主学习问题,我觉得因为BYOD学习本身是移动化的、社区化的,每个孩子能够利用这些设备提高学习能力。可能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常态化教学,我很赞成黎教授提出的常态化学习,因为学习的常态化不能认同为是在课堂发生的,而是课上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一种结合,这是一种新常态化学习。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大于正式学习的时间,非正式学习产生的数据应用到课堂当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Q3:在场的校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学校开展BYOD应该怎么做。现在我们总结一下,BYOD需要三个要素:校长领导力、教师综合素养和家长支持。此外,学校如果没有WiFi怎么办,没有学习资源怎么办。下面请花校长谈一下如何解决第一入口的基本条件问题。
 
  花洁校长:WiFi和学习资源不是第一位的,我觉得现在是一个资源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时找得到而且合适的才是资源,否则就是一堆垃圾。作为校长,这几年我从三方面提升自己:一个是协同创新能力,一个是专业素养,三是始终引领学校的发展。每天我都会大量学习,我的学习也和学生一样,包括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而且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是打通的。在教师这块,每一次教师专业培训我都聚焦三个主题:第一是基于设备的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训;第二是基于标准的流程再造能力的培训,我在学校不谈翻转课堂,我谈基于学生数据产生的流程再造;基于认知风格个性化培养的培训,我认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就必须知道每个孩子的认知风格。基于以上工作,在技术的支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做减法
 
  今年最热的词是“互联网+”,这是因为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把“互联网+”作为政府的战略性决策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紧接着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什么叫“互联网+”。“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对教育来说,“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有什么影响呢?概括一下我认为应该有四个关键,“互联网+”让教育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做减法,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反过来提升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此文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