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材料
2020年,吉林省教育厅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根据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教育工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按照教育部《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要求,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工作成效、主要做法及工作经验
(一)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联网提速和多媒体教室建设重点交账任务实施方案》,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由 95.2%提高到 100%,带宽 100M以上学校比例由 72.9%提高到 100%。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以落实教育部重点交账任务为契机,推动全省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含教学点)比例由 87%提高到 100%,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 91.7%。建成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承载名师优课、教学应用等教学资源 1400余万个条目,为师生提供较为充足的线上教学选择。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动全省所有市级平台以及 24个县级平台接入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机构达到 4240个,注册用户 850万人,学生注册率达到 80%。
(二)有效开展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一是开设“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专区”,汇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课堂、“人教点读”数字教学资源库等国家网络资源;梳理历届省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省市级优课资源,协调征集长春市教育局“名师云课”、吉林市教育局“互联网学校”和延边州教育局“云课在线”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资源,共承载 1400余万个条目教学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线上教学选择。二是加强线上教学应用。疫情防控期间,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材资源引用点击量达到 8551万余次,课前导学、课后作业交互点击量达到 1.1亿次,在线检测与线上考试点击量达到 7241万余次,通过信息化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延迟开学不停学、教学计划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到省教育厅调研时给予充分肯定。
(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印发《吉林省 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 3个核心目标,部署 10大类 23项重点任务。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座谈会和全省电教馆长工作会,研究部署重点任务。二是强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厅信息化项目立项申报和建设工作,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系统 IPv6规模部署行动,促进下一代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三是强化培训和应用。配合中央电教馆举办“三个课堂”吉林省区域专题培训,线下培训 400余人,线上培训 13万余人,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应用;开展网络扶智工作,实施“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乡村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网络扶智工程——直通村小”项目,举办“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者培训”,培训 100名农村教师;组织“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参展案例征集及评审工作,遴选出 8个区域案例、 12个学校案例、 10个“停课不停学”案例。四是强化监管治理。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等有关教学活动专项排查整治和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有效规范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批监管。
(四)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一是落实网络安全党委(党组)责任制。调整省教育厅网信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顺利通过教育部网络安全考核和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网络安全联合专项督查,并对市(州)教育局和省属高校进行年度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制度。印发《吉林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制度(试行)》《吉林省教育厅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有效规范网络安全监测通报和应急处置工作。三是开展网络安全专项工作。组织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规范化整治工作,有效规范厅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推广和使用。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及“国庆”等重要时段网络安全保障,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督检查、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等工作,加快构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从全省范围看,部分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缓慢,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较为老旧,维护更新不及时。
(二)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2019至 2020年,吉林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规划近 6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除此之外,全省在教育投入中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少、占比偏低,部分城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通常不能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更新和购买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需求。
(三)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有待提升。教师信息化培训的方式和手段不够丰富, “学”“用”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培训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农村学校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的机会较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亟需加强。
(四)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力量薄弱。农村学校普遍未配备信息化技术人员,各级电教、装备队伍人数偏少,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缺少培训,缺乏专业维护人员,设备使用率低,甚至造成闲
置。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巩固“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完善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深化网络学习空间深度应用普及,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完善资源引入、汇聚、应用、审核、更新、评价和淘汰制度,加强资源内容安全监管。落实教育新基建要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二)遴选培育教育信息化典型标杆。培育“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评选“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试点区域、“互联网 +教育”双优试点校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各地各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广和创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模式应用,推进“互联网 +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持续开展网络扶智行动,提升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保障。健全教育网络安全支撑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监测常态化预警,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严格教育数据管理和使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