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深化融合创新发展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
近年来,湖北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网信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一、工作成效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巩固中小学联网攻坚工作成效,对中小学网络接入带宽未全部达到 100M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约谈,确保全省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 100%,带宽全部达到 100M以上。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已成常态,全省超过 71万人次的教师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优课资源 67万余节, 3360节课被教育部评为“优课”,数量位于全国前列。武汉、宜昌、荆门、孝感、襄阳等地基于空间的教与学应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全面推进,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40余万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宜昌市开展“ e教能手”评选活动,将“ e教能手”纳入市级优秀人才荣誉制度管理范畴,享受相应待遇,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发挥了重要推进
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水平持续提高。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推进,开展省级中小学数字校园试点建设,试点学校大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服务、文化育人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在区域内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武汉、宜昌等地开展智慧校园创建,襄阳、黄石、咸宁等地开展了市级数字校园创建,目前,省、市、县三级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推进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学习空间深化应用,全省 350万师生参加“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交流展示活动,有效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持续推进,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微课导学、智慧课堂、学情分析等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积极推进创客教育,举办的全省中小学生电脑设计暨创客活动大赛,每年有数万名学生参加,武汉市的“创客直通车”、荆门市的“小小爱飞客”、十堰市的“普惠性创客”活动等开始形成品牌效应。
(三)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助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受益学生 6800余人。谋划以信息化支撑教育评价改革,制定“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评价支撑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探索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全过程、全要素学生评价支撑服务体系,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支撑,宜昌、孝感、鄂州等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探索多样化考试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方式,以评价改革带动教育变革,深化素质教育。助力课程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有力支撑了高中学段学生生涯规划和选课走班制度的实施。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信息化提升了教育治理水平,将教育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施全程网上办理,方便了群众办事。
(四)信息化有力支撑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省教育厅及早筹划,强化线上教学资源和网络保障。各地和学校快速反应,因地因校制宜,制定线上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了全省学校在原定时间如期网上开学。疫情中,各地各校加强信息技术网上培训,组织开展网络教研,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在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检验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大规模成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最大程度减轻了疫情影响。
(五)信息化精准助力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以信息化精准推进控辍保学,确保一个学生都不少。通过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全面摸清义务教育学生就学情况,确保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到位,各地通过公安部门人口系统与卫健部门出生登记系统数据对比,准确掌握适龄儿童入学对象,确保义务教育入学一个不少、人人入学。建立学籍与户籍、扶贫数据比对核查制度,实现部门数据共享,精准摸排辍学学生情况,大力推进辍学学生应返尽返,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在籍学生人人在校。对劝返复学和学习困难学生,利用大数据系统精准诊断和分析学情,根据分析结果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确保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业。以信息化精准实施学生资助,确保一个学生都不漏,积极推动学生资助数据库与学籍、就业指导等教育数据库,以及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全面推进精准资助,确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实。
(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会同公安、网信部门举办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培训班。做好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严格实施“零报告”制度。开展常态化技术监测预警,对全省教育系统的 8500余个信息系统(网站)进行实时监测。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指导。印发《湖北省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 2020-2022年)》,召开 2020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部署推进实施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
二是持续开展培训和试点示范。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组织 120名教育局长参加教育部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开展数字校园示范校创客教育教学模式培训、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培训、全省教学点网校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培训、创客教育骨干教师实训班、教育深度扶贫—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训等,共计培训 4000余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广数字校园试点、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试点和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着力完善保障体系。将数字校园建设等纳入省级新基建实施方案。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还不能满足湖北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一是能力不适应,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驾驭信息化条件下教育变革能力还不强,教师队伍信息素养还不够高,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不深。二是资源供给和服务水平不适应,资源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在一些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优质资源的供给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三是体制机制不适应,在教育信息化资金筹措、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围绕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