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实现“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
在萧山教育朝着向美向好奋力奔跑的过程中,“一块屏幕”正逐渐串联起散落在城乡各地的教育资源,打破时间、空间、经济成本的壁垒,联通城乡学校,使得相对匮乏的农村教学质量得以重新“盘活”,让农村孩子能够共享更为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2020年,萧山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新名校集团化建设的相关要求,聚焦其中一个或重点维度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共同体、集团化的实践探索,融合信息化建设和名校集团化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目前,城乡学校互联网结对帮扶累计开设同步课堂459节、专递课堂123次、线上研修116次,参与师生达2.5余万人次。受援乡村学校占比率、同步课堂覆盖率、帮扶协议签订率、技术装备环境达标率、学校网络空间开通率均达100%。
3个学校,10次同步课堂
这个学期,江寺小学与红山农场学校、进化二小已经连续10次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活动,让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孩子们能“同上一堂课,共享一优师”。在首次同步课堂中,江寺小学项方丽老师执教二年级绘本阅读《不一样的小豆豆》。项方丽老师抓住绘本中描写小动物特征的表达方式,巧妙地进行口语训练,3个班级的孩子们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红山学校202班的孩子们通过互联网与开课老师进行了积极的远程互动,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阅读,明白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足不出户,共享优质资源
“互联网+”同步课堂以其跨时空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优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样的上课内容,同一个教师授课,一堂课不受距离的限制,同时开展。在赭山小学与新街小学为期一周的“互联网+同步课堂”中,开课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门主要学科。赭山小学101班的孩子们有幸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孩子们早早来到同步教室,耐心等候。随着屏幕另一端课堂的开启,他们看到了屏幕里的老师和新街小学一年级同学。“咦,今天上课的老师为什么在电视里?老师怎么能在屏幕里点名叫我回答问题呢?我回答她也能听到吗?………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以及屏幕另一端老师的引导,孩子们最初的疑惑也打消了,并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同时,503的同学们正跟着新街小学老师发起的第一节show time开启跟读环节,两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汇宇小学与南阳小学开展的同步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汇宇小学来冰莹老师通过互联网积极与南阳小学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坐在屏幕前的南阳小学的学生也沉浸课堂,共同学习,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同步教研,别样的“网络研修”
一次研讨,一次提升,同步课堂的精彩碰撞,促进了学校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同步课堂后,各学校教师聚在“一起”开展研讨活动。教师们针对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后反思以及同步课堂的教学效果等进行了总结和反馈。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及建议,使“同步课堂”“同步教研”落到实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