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精彩回顾之九:“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


着眼互联网的特征,解读“互联网+教育”
蒋东兴:我认为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是基于共享的连接,在“互联网+教育”里,这个特征会引起两个层面的变化,一个是教学层面,一个是教育层面。现在大家谈“互联网+教育”时,往往将教育和教学混在一起,搞的大家一头雾水,但其实两个层面关注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教育内部的人更关心教学改革,关注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而资本市场更关心教育变革,关注如何突破传统教育的“围墙”。
实际上互联网对教育中知识与知识的连接,知识与知识人的连接,乃至知识人与知识人的连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教学中,以背诵记忆为主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我认为教学层面的“互联网+”,就是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建能够支撑信息化时代重构知识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型模式。打个比方,教学类似生产力,教育类似生产关系,没有教学模式的变革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变革。关于教育变革我认为需要打通教育相关点,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政府及企业等,在基础教育领域,需打通校内外,解构家教市场;在高等教育领域,需打通学校和企业,解构职业教育。只有这样“互联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互联网+教育”需要立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
陈明选:中残联副理事长程凯提出一个问题,不要把课堂变成信息技术的秀场。我认为教育要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教育”也要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尊重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改变教育形态,再造教育流程。
一项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做统领,这个技术可能会走到反面,比如现在某些企业开发产品实际上是在强化应试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从理念上改变教育。新时代我们需要再次考虑如何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确定课程目标,什么内容是值得教的,如何更好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在课程方面,应该从过去重视知识传递、知识呈现,转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台和资源的开发应该有利于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去分享,支持学生去反思,促进学生去创造。
“互联网+教育”不可能取代学校,我认为相当长的时间内,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它一定是促进学校、促进全人类,打破课堂和学校的界限,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强有力工具和平台。
“互联网+教育”,具体可以加什么
徐曙光:关于“互联网+”,我说一句外行的话,不仅要加课程、加教学,还应该加教育领域,比如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等,实际上这些市场也很大。“互联网+”也要注重“以人为本”,我在想“互联网+教育”将来能不能向加学生倾斜,一方面把“由教转为学”中的学习变成学生,把学习的乐趣转为学生的乐趣;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开创“互联网+教育”,发挥学生在“互联网+教育”中的作用,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而且一定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互联网+教育”中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因为如果单一的“互联网+学习”的话,学生的兴趣很快就消耗掉了。可以把“互联网+教育”扩展到加人本、加学生生活、加学生兴趣、加学生学习,把学生生活全部笼罩在互联网上,增加学生在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两个空间的活跃度。
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大有可为
施建国:我来自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我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是推动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尝试,而不是基于现有教育教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互联网+教育”这个概念,需要盘点其他行业“互联网+”创新案例的特点,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词:社会化、跨界、用户至上、专注极致、快速迭代、大数据。
“互联网+”将在教育领域引发如下变化:
第一是创新教育理念。工业社会,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追求教育普及、民主、科学,于是产生了班级授课制。但是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也就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教育。
第二是催生学生内心动力。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内心动力不足。去年我们的一个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为了高考和名校,其实这个内心动力是有问题的。互联网时代,无人机、3D打印机等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能够催生学生的内心动力。
第三互联网能够延伸人的感官,提高学生认知。
第四是实现资源的泛在连接。这里有个小小的故事,有一天中国航空航天总公司的业务经理走进我的办公室,给我展示了空间站、卫星、地球的照片,他说这种照片如果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该会非常喜欢。而且他拿出了课程目录,他说培养未来的航天人,要从教育抓起,航天人要开发自己的教材。所以我觉得只有通过互联网,把社会上那些最专注、最极致的资源综合起来为教育所用,才能让学生大开眼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蒋东兴: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依靠背诵记忆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已经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重在教方法。信息化时代,一个人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第一是情绪管理能力,第二个是时间管理能力,第三是知识管理能力,第四是关系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企业研发“互联网+教育”产品时应该考虑的。
推动“互联网+教育”的障碍
蒋东兴:“互联网+”这两年特火,但是我感觉这个概念有被用滥的倾向,只要做点事就是“互联网+”,教育信息化领域也是做任何一点事儿就是“互联网+”。实际上我们现在还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即“教育+互联网”的阶段,离“互联网+教育”还比较远。
推进“互联网+教育”有两大障碍。第一个是评价的障碍,像高考这样以知识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不适于“互联网+教育”,应该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评价方式。第二个是老师的障碍,老师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的移民,而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亟待提高。
“互联网+高等教育”,技术不是最重要的
杨波:我觉得“互联网+教育”时代,试图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或者模式,这个想法不太可能。比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很多平台应用侧重于课堂教学,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校园建设更侧重于管理。基础教育强调公平和规范,但高等教育强调特色发展。因此在“互联网+”面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以开放的心态合作,而不一定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信息化。
作为来自高等教育的代表,我的观点是,互联网在高校的应用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互联网本身就诞生在高校,互联网伴随高校发展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时间,只不过现在技术发展了,应用也需要深化。在“互联网+高等教育”过程中,我认为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老师和学生能自主应用技术进行教与学,这才是最根本的,而做这样一件事不一定需要平台,也未必一定是慕课,当然它们也有一定的作用。
其实我们可以运用简洁的环境和低成本的工具开展“互联网+教育”。我比较欣赏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的观点,在开发慕课资源方面,他说过一套资源的成本大概两三万,只需要一个摄像头、一个屏幕,一套简单的录制设备。但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课程、如何理解知识点,如何把知识点划分成适合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比如说十分钟左右的片段,这中间浸透着大量的智慧活动。所以简单的来讲,这是需要全体教师、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一件事情,技术与平台不是非常重要。
发言专家:
蒋东兴:清华大学保密管理办公室主任、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陈明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徐曙光: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
施建国: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杨 波:山东临沂大学校长
(此文根据“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高峰论坛环节的专家发言整理 编辑:刘青)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