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纪实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将会让传统教育发生“化学反应”,彻底改变“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前站一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开嘴说一天”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教育产业、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并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州委、州政府多年来持续推进教育与新技术、新思维的融合,让禁锢了数十年的传统教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步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我们学校的同学认识了新学的这些词语了,我看到店子槽小学也有同学举手了,下面我们请他们班上的同学来朗读一下好不好?我们先请最先举手的那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新学的词语。”这是今年4月10日,恩施市龙凤镇武商小学二年级的课堂内,老师张宗丽主讲的一堂语文课。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店子槽小学的学生通过宽带网络信号实时视频与武商小学的课堂进行全程互动,实现“同步课堂”。
那么这种跨校“同步课堂”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原来,这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分隔两地的两间教室每间教室内都装上了摄像头,摄像头将教室内的画面拍摄后,通过宽带网络传输,实现了实时视频与对话,两间教室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室内安装的高清电视看到对方教室内的实时画面,这样分隔两地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同时听到一位老师讲课,并与这位老师及屏幕里的同学互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这次“同步课堂”教学中,以龙凤镇武商小学为主课堂,店子槽小学的同年级师生全程参与,实现同上一堂课。
记者从完整高清影像记录上看到,就在张宗丽提问的同时,店子槽小学的学生与武商小学的学生一样也举起了小手,她分别选取了每个学校的3名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对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做出了点评。在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上,她还设置了多个学生比赛环节,如看哪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造句,哪边的学生能想到更多相近的词语等,结果两个班的学生均争抢着喊出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堂课,张宗丽老师亲切提问,两边的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和谐,课堂气氛热烈。40分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
教育信息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对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支持农村学校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三通两平台’的构建,让农村孩子充分享受到教育现代化的福利。”恩施市白杨坪镇初级中学教师龙沁对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首先,利用‘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下解放出来,这样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元化。同时,还减少了粉笔末满天飞的次数,使教室变得更加整洁。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最后,‘班班通’扩大了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网络上有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方便地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强调了参与、讨论与合作,以便于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说起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好处,她如数家珍。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唯一信息源,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互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创造出的智慧课堂,能够全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迎合了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潮流。”宣恩县万寨乡中心小学教师张礼燕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张礼燕对教育信息化十分推崇。“‘班班通’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网络等,实现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以前上课只能是我很枯燥地在讲台上讲,同学们在下边听着,课堂很乏味。现在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提前一天下好教学视频,视频里面可以有情景演示,同学们边看边学,学习积极性更大,老师教起来也更轻松。”
信息化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鹤峰县中营镇高原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孩子们对外面的了解只能是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渴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近年来,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让该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校教师利用“班班通”等设备教学已蔚然成风,课堂教学基本上告别了“粉尘”。说起学校的改变,该校副校长邓丽心里乐开了花,“自从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学后,老师花在写教案上的时间少了,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时间多了起来。”
邓丽说,教育信息化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了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作为城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上领先于农村学校,但对教育信息化在日常教学中的要求也更高。该校校长袁敏说,除了“班班通”等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该校目前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即教育云平台。“在这个云平台上,有办公平台、课件平台、考核平台、作业监控平台等,除了可以进行日常教学交流、共同备课,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消息、进行教学管理等。”
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从州教育局了解到,“6号文件”下发后,全州教育系统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契机,于2013年全面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我州制定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州筹资2亿多元,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州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是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全州743所中小学,有485所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有78个接入互联网。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有9298名教师、219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四是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教育局、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目前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1个。
“设备到位了,推广应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州教育局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探索出城乡间学校“支教式”、学校间“协作式”、优质学校与教学点间“同体式”同步课堂模式。同时,组织教学比赛等各种活动促进应用。“但是,因为我州本身存在的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慢等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我州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该负责人介绍,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学点尚未接入互联网、数字教育资源目前还未实现全覆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差距较大等方面。
同步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我们学校的同学认识了新学的这些词语了,我看到店子槽小学也有同学举手了,下面我们请他们班上的同学来朗读一下好不好?我们先请最先举手的那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新学的词语。”这是今年4月10日,恩施市龙凤镇武商小学二年级的课堂内,老师张宗丽主讲的一堂语文课。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店子槽小学的学生通过宽带网络信号实时视频与武商小学的课堂进行全程互动,实现“同步课堂”。
那么这种跨校“同步课堂”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原来,这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分隔两地的两间教室每间教室内都装上了摄像头,摄像头将教室内的画面拍摄后,通过宽带网络传输,实现了实时视频与对话,两间教室的师生都可以通过教室内安装的高清电视看到对方教室内的实时画面,这样分隔两地的两所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同时听到一位老师讲课,并与这位老师及屏幕里的同学互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这次“同步课堂”教学中,以龙凤镇武商小学为主课堂,店子槽小学的同年级师生全程参与,实现同上一堂课。
记者从完整高清影像记录上看到,就在张宗丽提问的同时,店子槽小学的学生与武商小学的学生一样也举起了小手,她分别选取了每个学校的3名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并对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做出了点评。在这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上,她还设置了多个学生比赛环节,如看哪边的学生能运用这些词造句,哪边的学生能想到更多相近的词语等,结果两个班的学生均争抢着喊出答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整堂课,张宗丽老师亲切提问,两边的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师生交流和谐,课堂气氛热烈。40分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
教育信息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对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支持农村学校的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三通两平台’的构建,让农村孩子充分享受到教育现代化的福利。”恩施市白杨坪镇初级中学教师龙沁对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首先,利用‘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下解放出来,这样最大的优点是节约了老师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元化。同时,还减少了粉笔末满天飞的次数,使教室变得更加整洁。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最后,‘班班通’扩大了学习资源,使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网络上有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方便地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强调了参与、讨论与合作,以便于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说起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好处,她如数家珍。
“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唯一信息源,学生属于被动式学习,互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创造出的智慧课堂,能够全面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交流,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迎合了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潮流。”宣恩县万寨乡中心小学教师张礼燕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张礼燕对教育信息化十分推崇。“‘班班通’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网络等,实现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整合与使用。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以前上课只能是我很枯燥地在讲台上讲,同学们在下边听着,课堂很乏味。现在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提前一天下好教学视频,视频里面可以有情景演示,同学们边看边学,学习积极性更大,老师教起来也更轻松。”
信息化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鹤峰县中营镇高原小学位于大山深处,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孩子们对外面的了解只能是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渴望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近年来,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让该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校教师利用“班班通”等设备教学已蔚然成风,课堂教学基本上告别了“粉尘”。说起学校的改变,该校副校长邓丽心里乐开了花,“自从使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学后,老师花在写教案上的时间少了,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时间多了起来。”
邓丽说,教育信息化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彻底打破了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了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作为城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上领先于农村学校,但对教育信息化在日常教学中的要求也更高。该校校长袁敏说,除了“班班通”等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该校目前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即教育云平台。“在这个云平台上,有办公平台、课件平台、考核平台、作业监控平台等,除了可以进行日常教学交流、共同备课,学校管理层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消息、进行教学管理等。”
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从州教育局了解到,“6号文件”下发后,全州教育系统以“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为契机,于2013年全面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我州制定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近3年全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三大”目标、“十项”任务和“六条”保障措施,确定了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州筹资2亿多元,重点加强了‘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州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是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各县市与各通信企业合作,组建了教育城域网和VPN教育虚拟专网。全州743所中小学,有485所接入了互联网,504个教学点,有78个接入互联网。二是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全州各县市共配备“班班通”设备6738套,有449个教学点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是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有9298名教师、219625名学生和家长进入了“课内网云教育平台”。四是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加强州教育局、县市教育局、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目前已建州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1个,县市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8个,学校网络中心131个。
“设备到位了,推广应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州教育局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现场推进会和培训会,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班班通”的应用;探索出城乡间学校“支教式”、学校间“协作式”、优质学校与教学点间“同体式”同步课堂模式。同时,组织教学比赛等各种活动促进应用。“但是,因为我州本身存在的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慢等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我州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该负责人介绍,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教学点尚未接入互联网、数字教育资源目前还未实现全覆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差距较大等方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文章关键词:
湖北省
恩施
教育信息化发展
成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