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
据媒体报道,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发布,启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据媒体报道,为营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发布,启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
一位中学老师布置了“给好友写一封信”的作文题,结果有些学生交上来的竟是“记得请我去你坟头蹦迪”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稍稍留心便会发现,时下,一些小孩在一起有说有笑,口中却是些脏得令人震惊的词语。这些恶毒的话部分源于网络上一种以诅咒他人先辈为基础的“祖安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汉语可豪放、可含蓄,朗朗上口、意韵无穷,宛如“夜空中的冰月”,清淡而艳丽,“美到了骨子里”,还有什么不能满足表达需要!一些孩子放着好端端的话不说,却以满口脏话为傲,这是谁人之过?
一段时间以来,“祖安文化”等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和现象,以时尚之名吸引大量未成年人关注,形成了某种畸形的网络潮流,给孩子们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且大有成为风气的趋势,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年代有更迭,流行各不同。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属于其特定年代的流行文化,即便有时这些文化成年人看不懂。然而,这些流行的东西必须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文明要求,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毒害。
为什么未成年人总是网上歪风邪气的最大受害者?因为他们心智还不成熟,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而且正处于文化模仿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被低俗文化误导、变成“出口成脏”的样子,责任不只在孩子们,更在成年人社会。守护“幼苗”,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免受扭曲网络文化的毒害,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此次,教育部等六部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开展重点整治,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整治网络歪风邪气,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针对突出问题雷霆出击,也需要健全长效制度,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一,有关部门应努力提高反应灵敏性,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避免不良现象形成气候。其二,应加大力度落实源头治理,对违法违规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经营者依法依规严惩,对整改不力者果断采取“黑名单”等限制性措施。其三,应增强网络文化引导能力,主动设置议题、促成文明风尚,把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文化变成清澈的雨水,认真地浇灌每一株小苗。
“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对关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从这个意义去审视,刹网络歪风邪气、惩违法经营之辈、刑屡教不改之徒,避免扭曲的网络文化把孩子们带偏,既是一种针对当下问题的应急之举,又是一个应对层出不穷网络乱象的长远之策。治网如治国,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能换来长治久安的气象。
(作者:系长江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通过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线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到:一方面,我国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显着,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各地统筹利用电视空... [查看详情]
“云”上期末考 如何保质量
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今年5月,清华大学发布通知调整期末考核工作,提出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和课程特点,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采用远程考试等方式进行期末考核。特殊情况无法进行远... [查看详情]
确保线上期末考试公平公正
受疫情影响,一些高校相继宣布期末考试采取线上考试方式进行。如何采取针对性举措确保线上期末考试公平公正?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平台考试防作弊,通过人脸识别杜绝考生替考,提高... [查看详情]
云毕业,不只是一场告别
为了在毕业时返校,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叶芃准备了一个多月,通过了“层层审批”和健康打卡,带着核酸阴性证明,终于换来了3天的返校时间。 [查看详情]
立法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本体系
近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二审吸引了社会广泛关注。这次修法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持续加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