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技术运用于教育:谁来做主》(《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tool on whose terms》,以下简称“报告”),反思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报告在分析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从厘清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要素、评估技术在促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向度等三个层面论证了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品质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厘清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支持而非替代更不是取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会消失、学校渐消亡”的观点时不时涌现。众多观点认为,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技术必然颠覆教育,取代教师的工作,替代学校的功能,从而使专门行使教育职能的学校消亡、教师消失。因此,进一步厘清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是监测报告的核心内容。
报告首先提出,数字技术的使用及深度融合的确带来了教育与学习的诸多变化,但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支持而非替代更不是取代的关系。这一基础性、先导性、客观性的论断奠定了整个报告的逻辑理路,在对技术工具性与目的性价值进行博弈与整合的过程中,引导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理性反思技术,反对技术至上主义。
其次,报告进一步指出,用来规范技术的政策法规对于教育领域并不完全适用。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技术应用于教育在小范围和小规模学校的效果是正向的,但是在大规模教与学中技术使用的效果还有待证实。同时,报告强调了学会在有和没有数字技术的情况下生活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从丰富的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而忽略不必要信息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让技术支持但绝不能取代教学所基于的人际关系;重点应该放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放在数字输入上。数字技术不应取代师生面对面互动,而应为改善学习助力。
最后,从全球范围来看,技术的拥有与使用的红利还存在差异,技术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层面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因此,报告也指出,教育政策制定者在作出信息技术相关决策时,要从具体国情、学习者现状与需求、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等层面出发,确保信息技术发展的红利为所有人同等享有,使其成为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器。
了解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要素:整体环境、师资准备及参与水平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技能和生命情感的融合体,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世界。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技术不应成为教育与学习效果的解决方案,而是应当作为克服某些教育障碍的支持工具,不应依赖某一类学习场域、某一种教育产品或某一项技术来彻底解决教育问题本身。报告指出,从全球监测数据来看,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受整体环境、教师意愿和准备程度、教育水平和国家收入等多种要素影响。
首先,技术发展与融合的整体环境是技术融入教育的助力因素。而整体环境的优劣受制于社区的支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层面的投入是不同的。整体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入较多,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和质量较高;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整体的环境不利于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环境建设未能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分析学习者的真正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这就导致技术融入教育的形式单一趋同,从而影响其有效性。
其次,教师意愿和准备程度是技术能否有效融入教育、产生期待效果的决定因素。报告显示,年龄、性别、培训等是影响教师意愿和准备程度的重要因素。报告指出,人们期望教师能够将技术有效整合到包括教学、学生评估、家长与学生互动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贯彻“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更能创造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可以看到,尽管新冠疫情中,绝大多数教师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技术融入教育仍然犹豫不决或缺乏信心,这就大大影响了技术融入教育的有效性。
再其次,参与水平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显性标志。报告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数量、质量及可获得性,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的监管,隐私保护等,都是影响学习者参与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
评估技术在教育中作用应遵循的向度:问题、循证与可持续发展
报告采用问题导向、循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向度来评估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首先,报告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探寻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报告从“技术在教育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技术能否帮助解决教育所面临的公平与包容、质量与效能等基本挑战”等基本问题入手,通过论证“从使用某一硬件或软件到改进学习的逻辑机制是什么”,“实践过程中,技术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收集什么证据、由谁收集以及如何收集证据来证明技术的有效性”等系列问题叩问技术本质,引导人们理性思考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其次,报告坚持循证理念,在阐释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等中的具体作用时坚持关注证据、强调实证,力求所有的治理概念、原则、主张都要以翔实的数据为依据,在推理的过程中纳入循证逻辑。通过汇集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量化与质性数据,以图、表、案例描述等多元方式进行呈现,增加了报告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最后,报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问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指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提高教育设施和服务的覆盖范围与质量,增强教育公平性和包容性,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管理。报告指出技术在不同学段的发展水平,技术在教育机会提供、教育公平及包容性等不同层面的作用,从拥有、认知、使用等不同层面阐明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报告进一步指出,教育大数据的建设不是一套软件工具和几个场景应用的搭建就能简单实现的,而是在进行顶层设计后,建设一个能够支撑开展多源异构数据汇聚、系统化检测与评估、教与学过程的综合建模和行为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化的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平台,支撑未来学校的发展与变革,为每一名学生的出彩人生提供有效支持与支撑。
(作者朱鑫灿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陈殿兵系该校教育学院副教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