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现状与对策
摘 要:高校在对外教育援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受援国留学生提供学历学位教育、为受援国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与受援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等,参与方式主要有作为教育援外基地、承担教育援外项目、接收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办学等。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参与援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与资源的利用有待加强,与受援国教育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与其他类型对外援助的融合有待强化。中国高校在参与对外教育援助时,可提升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积极性,强化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的引领作用,实现高校对外教育援助与受援国需求的对接,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援助的成果转化。
关键词:高校;对外教育援助;对外援助;“一带一路”;人文交流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金新,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 710049);亢子月、张博慧,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 710049)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美国对华竞争背景下海外统战工作的新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22HZ097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外教育援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外教育援助作为“软援助”的重要形式,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在教育领域或与教育有关的资源方面向受援国提供援助。[1]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使命。[2]在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过程中,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方式与途径、与受援国之间的互动以及在我国援外领域扮演的特殊角色值得关注。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考察相对稀缺[3],进一步的研究深具必要性。本文以中国高校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内容及途径,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对策。
一、 现状
(一)援助内容
中国高校在援助内容方面与政府援外计划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目前援助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受援国留学生提供学历学位教育。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承办援外学历学位教育。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是构建援外培训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政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开设的高端援外学历学位项目[4],旨在资助受援国青年来华攻读硕士或博士学历学位。具体而言,该项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招项目,由各承办高校直接受托管理,独立成班;二是专项计划,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受托管理,将学员插班安排在各高校相应专业。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6所指定高校通过这两种方式参与我国对外教育援助。[5]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自2017年开始承接教育管理硕士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官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提供深造平台。
二是为受援国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过程中提供的培训主要包括对受援国教师的培训、面向政府高级官员开设的研修班以及校企合作的职业技术培训。前两项可称为专业型培训,主要是通过集中培训和实地考察交流等形式开展。例如,山东师范大学参与的“中肯友好使者”培训计划项目,以肯尼亚基础教育师资和政府官员为对象,通过为该国培训专业人才,对其进行教育援助。职业技术培训可称为技能型培训,通过课堂讲课、现场实习等方式教授受培训人员相关领域的实用技术,使参加培训人员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贝宁塞科学院合办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培训学院[6],培养大量实用技术人才。
三是与受援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高校间教育交流活动,其吸引力和受援国参与人员的能动性更高,有助于受援国更直接地学习和吸取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这种方式也更能体现平等合作的理念,有利于增强援助国的影响力。中国高校开展了广泛的对外教育交流活动。例如,近年来中国派遣大批高校教师前往非洲任教,涉及20余门学科[7],带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育人经验,帮助当地高校提高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教育交流合作机制也在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参与途径
目前,中国高校主要是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对外教育援助。
一是建设教育援外基地。2003年至今教育部在我国10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援外基地。这些援外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类援外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提供政策咨询等,同时也承担其他部委委托的教育援外项目。[8]2003年教育部第一个教育援外基地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挂牌成立,2004年浙江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成为新的教育援外基地,2008年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琼州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这些教育援外基地负责承办教育部指定的专门性对外援助项目。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主要承办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师资培训相关的援外项目,吉林大学主要承办现代远程教育相关的援外项目,东北师范大学主要承办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的援外项目等。其中一些高校也通过不断创新,丰富援助内容与形式。例如,琼州学院结合海南当地产业特色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利用自身技术专长建设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并援助建立埃塞俄比亚—中国职业技术学院。
二是承担教育援外项目。教育援外项目主要由各高校自主申请参与。目前教育部开放申请的对外援助项目主要为两类:一是“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目前只对已纳入合作计划的高校开放申请,重点培养国外青年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二是“一带一路”系列项目,包括“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丝路1+1科研合作”“友好使者培训计划”等项目,各高校均可申请参与,旨在鼓励各高校开展学术合作和开展人员交流。相较于专门设立的教育援外基地,教育援外项目面向的高校范围更广,有更多的高校能够通过这种途径参与到对外教育援助中。
三是接收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长,其中亚洲学生人数最多,2018年达29.5万人,非洲学生增幅最大,2018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5倍。[9]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三国来华留学生规模占东南亚来华留学生总规模的近70%。[10]接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是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一种中长期手段,高校在其中发挥的专业性、能动性作用更强。
四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境外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中国高校以“一带一路”为平台,在境外举办了5个办学机构和100多个办学项目,近年来新增的专业主要有金融与投融资管理、航海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等境外办学机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11]
二、不足之处
(一)高校参与援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目前来看,我国三千余所高等学校中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仍是少数。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不足,在国际教育规则、标准制定方面参与不多。[12]我国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探索后,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由行政主导转变为宏观指导[13],高校在对外交流和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提升了主动权。但中国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时,在境外办学、合作科研、课程国际化、教师学者流动等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政府主导,大部分高校仅专注于完成援外任务,对于利用教育援外提升自身国际化建设缺少前瞻性的认识。中国高校要在教育援外中承担好人才培养职能,还需要在积极性、能动性等方面不断提升。
(二)高校优势学科与资源的利用有待加强
中国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但目前在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过程中,这部分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高校优势学科作用尚不突出。高校在参与对外教育援助时若能以自身优势学科为引领,突出知识资源优势,或有力提升对外教育援助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在承办对外教育援助项目时,主要担任特定研修班的培训工作。而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单一性参与未能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学科的援外潜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学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国高校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人力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等资源。当前中国高校在参与援外的过程中,无论是举办研修班还是派遣教师赴外,都主要依赖教育人力资源,其他方面的优势教学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此外,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搭建对外教育援助的线上平台,拓展教育资源的传播渠道,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与受援国教育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
中国高校在教育援外中要想发挥教育对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对受援国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就业市场的关注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参与教育援外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技术和教育行政管理培训,内容重复性较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同学科在不同受援国的人才需求量存在差异,但高校在相关领域开展的针对性的教育援外工作较少。受援国学员来自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中国高校对学员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的关注度也有待提升。
(四)与其他领域对外援助的融合有待强化
中国高校要在对外教育援助中实现更大的综合效益,除了加强自身国际化建设,争取与不同领域对外援助的融合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在参与对外教育援助过程中,与其他领域对外援助的有机融合尚待加强。高校参与教育援外主要关注在教育部、商务部支持下的特定领域的活动,对教育的延展性关注有待提升,在与其他部委主导的援外实践的融合上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例如,在我国卫生援外过程中,具备一流医学学科的高校参与较少,而对发展中国家卫生人才的培养涉及我国医学学历学位及培训项目的国际化认证,当前高校在卫生教育方面参与较少,不利于这一进程的推进。
三、对策
(一)提升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的积极性和能力
提高我国众多高校参与教育援外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深化高校对教育对外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高校参与教育援外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对外教育援助工作。同时,还需要加强高校教育援外能力建设,提升高校援外实践能力,使高校在对外教育援助中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高校在政府引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援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加强自主规划,提高自身教育援外工作水平。
(二)强化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的引领作用
第一,深挖高校学科优势,完善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标准与认证。我国众多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有自身优势与特色,应鼓励高校在参与教育援外时深挖一流学科优势,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中国高校也应注重参与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标准与认证。推进学科建设的国际比较与国际认证是中国高校以国际视野参与教育援外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充分利用线上多媒体技术,建立完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中国高校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数据库,应利用好高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受援国在网络图书馆、教学网课等方面的共享,打破教育援外的时空限制。
(三)实现高校对外教育援助与受援国需求的对接
中国高校需要更深入地加强与受援国的联系,从完善受援国教育体系的角度加强人才培养。及时掌握受援国的教育需求和发展动态是中国高校开展教育援外工作的基础。我国需要加强对高校参与对外教育援助数据的统计与管理,及时更新援外项目的实施运行情况,以帮助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援外工作。中国高校还应加强对发展中区域与国别的研究,在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升对外教育援助的针对性。
(四)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援助的成果转化
中国高校要实现教育援外与其他领域援外工作的有机融合,有必要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一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打造受援国学生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当前海外中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利用好海外本土化人才是一大关键。中国高校可做好将受援国学生与当地企业相对接的工作,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经过教育培训的受援国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我国职业技术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其他高校在参与对外教育援助时亦可加强。二是支持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援外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校可发挥自身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工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33个文物援助项目[14],具备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在这类项目中大有可为。支持中国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项目,是提升教育援外工作质量、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国际教育援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22-123.
[2]人民网.发挥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积极作用[EB/OL].(2019-11-11)[2022-09-15].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111/c1053-31447737.html.
[3]张慧睿,马万华.日本大学参与对外援助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19-25.
[4]东北师范大学.2020级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开学典礼顺利举行[EB/OL].(2021-12-02)[2022-09-15]. http://edu.nenu.edu.cn/info/1072/7248.htm.
[5]留学中国.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招生简章[EB/OL].(2022-01-21)[2022-09-20].https://www.campuschina.org/zh/content/details1003_343815.html.
[6][8]陈明昆,张晓楠,李俊丽.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的实践发展及战略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6(8):3.
[7]王萌.中国对外教育援助的现状分析及探索[J].智库时代,2018(24):72.
[9]中国教育新闻网.来华留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EB/OL].(2022-09-13)[2022-09-20].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9/t20220913_2110945953.html.
[10]商务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国际教育重要市场[EB/OL].(2020-02-10)[2022-09-20].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ydyl/sedly/jyfw/202002/98178.html.
[11]中国教育新闻网. 互容 互鉴 互通——新中国70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之路[EB/OL].(2019-10-15)[2022-09-2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5_267339.html.
[12]人民论坛网.周洪宇代表:“十四五”期间如何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EB/OL].(2021-03-11)[2022-09-20].http://politics.rmlt.com.cn/2021/0311/609474.shtml.
[13]中国教育新闻网.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学习跟跑迈向并跑领跑[EB/OL].(2019-11-20)[2022-09-20].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1/t20191120_275850.html.
[14]《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EB/OL].(2021-01-10)[2022-09-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1/10/content_5578617.htm.
Chines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JIN Xin KANG Ziyue ZHANG Bohui
(School of Marxis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foreign education aid. At present, the main approaches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foreign education aid include providing academic degree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for personnel, conducting educ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etc. These are mainly realized by serving as educational aid bases, undertaking educational aid projects, receiv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running schools overseas.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articipate in foreign aid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and resourc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compatibility with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recipient countries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other types of foreign aid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hinese universities can enhance their enthusiasm and their competence,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superior disciplin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needs-demands,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eign educational aid; Foreign aid; The Belt and Road; People to people exchanges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