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教育的未来——一位国际学者写中国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针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和该书作者迈克·皮特教授进行了对话。
《中国梦:教育的未来(The Chinese Dream:Educating the Future)》是教育哲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迈克·皮特(Michael A.Peters)关于中国的著作,该书于2019年由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哲学、政治、历史等角度,基于宏大叙事与点面结合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其对中国梦、中国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这是针对中国梦与教育关系问题的首本国际学者著作。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针对此书的主要内容和该书作者迈克·皮特教授进行了对话。
薛二勇:作为哲学学者,您如何理解中国梦?
迈克·皮特:首先,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民生的持续改善等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显著特征。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在1840至1940年代之间的100年之中,经历了国家、民族的“世纪国耻”,今天,中华民族从羞辱到光荣,正在走向伟大复兴。在我看来,中国梦就是中国的伟大复兴。
西方一些国家把“中国复兴”视为对自己的威胁,过去几十年来,有不少西方学者表达了对中国高速发展的消极看法。这些消极意见作为一种“舆论武器”,不公正地损害了中国的现代文明和时代身份。在“中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梦”的提出可以创造和传播中华文化,建立定义中华文化身份的统一价值观和信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贡献,代表着中国向全球强国转型的关键思想。
我高度赞赏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和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让中国和世界相互融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薛二勇:作为教育学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教育的未来?
迈克·皮特:中国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的革命文化、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先进的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步骤和路线,这具有非凡的意义。伴随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未来的教育相信也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革,从跟跑者变为领导者。
同时,我认为在新的时期,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于企业和工业之中,传统的劳动岗位将逐步被替代,教育应该如何应对;随着新的生态价值观念的普及、绿色产业的壮大、“绿色中国”建设的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如何加强;科技强国建设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技术人才;中国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人才如何培养……这些都对中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相信,中国必然会、也能够主动地应对这些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教育的未来也必然会被重新塑造。我在此书中使用“教育的未来”这个概括性的语词,就是想突出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塑造更好的未来,也塑造更好的教育。我希望通过此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教育、了解中国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于教育的未来,我的观点是:伴随着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的传统劳动力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培养传统劳动者的教育体系应该变革,以更好地迎接、适应、引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通讯技术等的巨大变化;教育的未来应该以“智力系统”作为基础,越来越转向高阶学习、深度学习;教育的未来应该以大数据作为依托,以科技为手段、以赋能为目的,提倡批判性思维,着力培养创新能力,最终促进人类文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的未来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知识生产和创造方式。知识是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变革和发展的高阶性、符号性、抽象性活动,面对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经济、学习经济、共享经济、创新经济的先后涌现,多元化的知识生产和创造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
薛二勇:第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有什么样的体会?
迈克·皮特: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8年,应一个学术会议之邀。之后,我来过中国多次,访问了武汉、广州、重庆、上海、兰州等地的大学、科研机构,多次与中国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我自己也开始转向对中国的研究,致力于把中国的学术带到西方、实现中西方学术的交流交融。最近,我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中国教育有了更深的体会。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目睹了中国教育的诸多变化:现在的中国学生比过去更为活跃,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基础知识也更为扎实,能够提出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很多中国学者和学生都有国外学习和交流的背景,他们能熟练地使用英语,了解世界事务、国际文化;他们非常专注和努力、很友好、很有社交能力。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近几年推动的“双一流”建设战略极为感兴趣,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我认为“双一流”建设会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对中国梦的实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看到的是,得益于国家“双一流”战略,一批大学配备了相当好的设施,大批中国在国外留学或已经工作的学者回到中国,中国大学也正吸引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学者。这些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实力增强的显著标志。
今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推动中国与欧亚大陆、非洲和欧洲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和融合,这将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作者李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讲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