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20年以来,广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信息化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面向“十四五”,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互联网 +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一、工作成效
(一)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显著改善。截至 2020年 12月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目标基本完成,全区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 100%,带宽达到 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为99.7%,多媒体教室实现学校 100%全覆盖,班级覆盖率为 95%,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二)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区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覆盖,安排自治区财政 3000万元购买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资源,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提供基础性教学资源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三)网络扶智攻坚助力均衡行动加快推进。制定并印发《广西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和《广西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指南》,统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自治区统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 4700万元支持贫困县开展“同步课堂”建设试点,柳州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多个市县开展“同步课堂”规模化应用试点取得显著进展。
(四)网络学习空间规模化应用成效初显。 2020年度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广西 13所学校获优秀学校。广西以设区市规模化应用为着力点扩大网络学习空间覆盖面,柳州市、贵港市网络学习空间规模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五)“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持续完善。以教育数据治理为重点启动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和非涉密信息系统数据的整合共享。基本完成教育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编制工作。
(六)广西教育云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广西教育数据中心通过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非涉密数据中心认定,自治区本级非涉密教育信息系统通过交叉核验,认定上云率 100%,广西教育网骨干网正在推进建设,已实现单环贯通,为全面建成覆盖全区的教育网络奠定良好基础。
(七)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培训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共有 4503所学校整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 2.0,整校推进学校数量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25.9%,共有约 21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占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 39.5%。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政府履职考核。自治区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纳入市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进一步明确市县财权事权,要求各市县落实责任,同时印发《关于推进落实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通知》,努力推动市县加快补齐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
二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自治区财政每年投入 30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项目,推进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常态化规模化应用。自治区统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 2亿元用于补助市县补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短板,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确保所有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
三是活动引领教学应用。采取县级选拔、市级推优、自治区级评展的方式每年举办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有效引领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用。
四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数据管理办法》等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推动全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规范管理。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仍有短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用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教室等仍有缺口和短板,农村学校信息化设备老损亟待更新换代的情况较为普遍,农村薄弱中小学同步课堂教学环境覆盖率低,通过“三个课堂”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存在较大困难。
二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适用、好用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仍匮乏,未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需求。政府兜底的基础性、公益性教育资源供给有限。
三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教师信息素养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距离变革教育理念、重构课堂、因材施教仍有较大差距。
四是“互联网 +教育 ”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信息化设备迭代更新、区域平台建设、资源购买、数字校园建设等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基本思路
一是建设 “互联网 +教育 ”基础环境支撑体系。根据教育新基建要求,按“云网端数”架构推进“互联网 +”基础环境建设。统筹建设广西教育网。加强信息化终端配备,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水平。力争“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全覆盖。
二是构建 “互联网 +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广西教育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持续推进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的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科学决策,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立数字资源评价准入机制,提升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三是构建 “互联网 +教育 ”融合创新应用体系。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验。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二)重点任务
一是统筹建设“壮美广西教育云 ”。提升广西教育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和服务能力,依托壮美广西政务云,按混合云方式统筹建设“壮美广西教育云”,建立健全各级教育云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的机制,提升教育云汇聚教育数据和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
二是加快建成广西教育网。统筹建设广西教育网,与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互联,实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类信息化教学改革和学习应用需要,支持各类教育管理应用,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支撑。
三是推动建成 “互联网 +教育 ”大平台。以数据治理和深度应用为着力点,统筹建设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教育数字基座,推动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用户、应用、业务和服务集成,实现统一标准、统一门户、统一认证、统一防护,形成数据存储、交换、共享、使用、开放的数据枢纽,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
四是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资源生成及共享机制,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汇聚机制,建设和汇聚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建成自治区“三个课堂”应用管理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质量监测、评价反馈的闭环系统。推动“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创建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创新网络研修模式,发挥名校、名师、名课示范效应,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六是推进建设广西教育人人通系统。依托广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广西教育人人通系统建设,为各级各类学校及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提供基础服务,使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学校、教师、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入口,全面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
(五)积极推进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坚持“三提升一全面”总体目标,立足“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推进、注重实效”实施原则,推动能力提升工程 2.0全面实施。一是完善政策资源支撑。制定印发了实施指南、能力测评指南、考核指标体系等系列政策文件,组建省级专家库,征集遴选 11套课程资源作为我省能力提升工程 2.0省级培训课程资源,优化完善省公共服务平台,为能力提升工程 2.0提供资源支撑。二是稳步推进试点先行。遴选了 80所省级试点校、 2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组建专家团队一对一指导帮助制定信息化教育教学规划方案和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组织开展试点校专项科研课题评审, 95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专项课题通过评审立项。全力推进试点区、试点校全员培训工作, 13042人参加网络研修, 12057人参加校本研修。三是有序开展全员培训。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培训工作, 2020年开展省级专项培训项目 10个,培训 4203人,为各地培训一批种子骨干。 2020年网络研修总参训人数为 101605人,校本研修总参训人数为 23490人,完成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 8%研训任务。四是注重凝练典型案例。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建设“抗疫情、助学习”公益课程资源,入选教育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资源包(第 4期),举办智慧教育论坛和专项培训成果展示,遴选完善了 50个优秀教学创新案例。
(六)提升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完成普通高校 EDU.CN域名全覆盖。全省的 154所普通高校和 7所省外高校在粤办学机构网站已全部启用 EDU.CN域名,率先在全国实现普通高校网站的 EDU.CN域名全覆盖。二是持续加强网络安全漏洞处置的督办工作。要求各地各单位按照“核实取证、及时断网、检测分析、清洗堵漏”的快速处置流程,汇集各渠道的通报,处置各种漏洞(事件)并按要求反馈函复至相关部门,依时处置率超过了 99%。三是落实网络安全“零报告”制度。按各级网信办、政法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求,在重点保障时间内,各单位实行值班值守,并每日指定时间段内“零报告”,汇报单位网络及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 2020年,重点保障时间共计 81天。四是组织参加教育部网络安全攻防演习。获教育部 2020年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优秀单位及粤盾 2020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先进单位。
二、 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抓重点、强弱项、树标杆,形成“全局统筹、全面推进、多级互联、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构建优质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互联网+教育”资源服务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构建优质数字教育线上资源服务体系。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模式的“粤教翔云”服务平台,完成数据规范和师生评价模型建立,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探索教育治理新生态。
三是推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育人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发展评价、治理模式和学习空间的一体化设计。聚焦课程、教学、评价、治理等环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课程与质量监测。
四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和创新实践共同体、广东省“三个课堂”创新应用研究等项目,开展面向全省教师的信息技术交流活动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我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五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不断强化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完善网络安全通报机制建设。
六是谋划教育数据治理与服务支撑生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决策管理和教育智能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推进“一网统管”建设,构建一网全面感知、一网统筹决策、一网高效协同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质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