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说科研&微言谈教育 教育专栏 > 微言谈教育专题 > 子民好好说 > 正文

专访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李志民:教育数字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作者:李志民

观点 | 李志民

撰文 | 焦晓娣


01

教育数字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100人:教育信息化关系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您如何解读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国内的教育信息化现在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李志民:教育信息化的“化”是一个动词,教育信息化一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发展变化升级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理解的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重点。比如20年前,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建设校园网并链接互联网,如果连互联网都没有,今天又何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实际上,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明显的1.0阶段和2.0阶段,同理也不会有明显的3.0阶段,它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国民观念的改变,随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教育信息化会不断地升级。


教育应该有前瞻性,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我们重视和积累的不足,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稍显滞后。疫情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契机,疫情中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实则是教育系统此前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不够所导致的倒逼式的集中“补课”。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疫情之前落后于其他行业,疫情倒逼着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


当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教育信息化跟国内其他行业信息化的程度,目前基本已经达到了同等发展水平。


教育信息化100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足见其重要性。您是如何理解教育数字化这一概念的?


李志民: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育信息化向教育数字化的转变,体现了从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到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变化,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今天所提出的教育数字化,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把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数字的形式,让更多有学习需求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主要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存在,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的建设,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个性化选择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大教育要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促使我们走向教育数字化转型这条康庄大道。教育数字化的推进,将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信息化100人:您觉得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李志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是简单地靠一个口号、一个行动或一个项目就能够实现,因为这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教”的方面,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管理层重视程度的提高等都是实现的必要条件。从文化氛围方面,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开设信息科技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极为重要,其实就是各行业都存在的“普及”与“提高”的逻辑关系,学生同样有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的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观念和所掌握的技术也需要持续更新。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教师转变观念的问题,相较于其他行业,教育更讲究长期的效率和效益,短期内主要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压力,导致教育对于新技术不够敏感,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敏感度也不如其他行业,他们的观念尤其需要转变。


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教师是“数字移民”,我们的前辈则是“数字难民”。今天,70后、80后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认为书本学习效率高,但是学生则认为屏幕学习效率高,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怎样能够符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的学习特点,这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学生利用大量的碎片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到了知识,那么,学校、教师怎样能够教会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知识?这是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面向今天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100人: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上,怀进鹏部长指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您如何理解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李志民:国家智慧平台的上线,是怀部长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表现,这个国家级的平台是一个标志性的工程。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关乎千秋万代。我国受教育人口众多,教育内容也十分丰富,一个平台远远不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应有之义。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我们需要针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种特色的平台,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成长需求。


教育是一项非常宽广的事业,仅靠一两个平台难以解决大问题,国家智慧平台的上线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成果,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更多的教育平台。


02

未来的学校、教师、学生将集中于互联网大平台


教育信息化100人:2022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28年,您觉得互联网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志民:互联网已然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也必然会改变教育。


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升级。1994年4月20日,原中关村地区的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标志着我国正式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我们开始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这是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主干互联网,是我国的一个标志性网络。在互联网接入的当年,我们便意识到了互联网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国家也十分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


互联网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互联网,今天的教育信息化也无从谈起。


教育信息化100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您觉得未来的学生、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李志民:我们互联网人从来不预测未来,我们创造未来。


我在互联网领域为教育服务已有数十年,我常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艺术将成为雅俗共享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历史将会更加真实,互联网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


如果真要想象未来,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学生,都将集中在互联网的各个大平台上,在这些大平台上有各种层次、各种领域的教育资源,公平、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将真正成为现实,未来的学生(不分年龄和社会层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未来的教师可能会类似于“个体户”,成为自由职业者。举一个例子,某个教授可能不善语言表达,但他很有学问,那么他便能够成为“写脚本”的人,用更形象的词来形容便是“教学编剧”,而那些擅长语言表达的教师可以成为专门“讲脚本”的人,也就是“教学演员”,在这种思路之下,甚至可能还会产生“教学导演”。这是一种新的、系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韩国已经出现了这种新职业,我们的短视频制作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未来,今天意义的学校可能会类似“艺术博物馆”。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画师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当地的富人会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请画师来家中画画记录当时的人物和场景。但出现照相机以后,画师这一职业快速衰落,绘画成为了一种艺术,作品成了收藏品。以画师类比我们的传统学校,互联网这一“照相机”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或许会使传统学校在未来成为“艺术博物馆”,这样的“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着现在的课桌、讲台等“教学艺术品”。


03

教育技术可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100人:学校教育是教育变革的主战场。当前来看,您觉得技术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显著吗?


李志民:当前,技术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非常显著,特别是在疫情的促进之下。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止学校教育受疫情影响开展在线教学成为常规手段,疫情过后也会发扬光大。事实上,社会上的教育培训发展也非常之快,比如,很多人会选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进行语言学习,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便是典型。再比如,在有些新领域,传统大学还未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培训获取相应证书,进而从事相应的工作。再比如,短视频作为一种互联网视频内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上已然十分盛行,很多短视频可以利用很短的时间讲一个核心问题,当然有娱乐的成分存在,但仍然可以对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样的社会教育,原来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也理应重视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100人:您觉得现今乃至未来,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李志民: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全人类的角度,教育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从国家的角度,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养,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实现民族的复兴;从个人的角度,教育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技术的影响下会发生改变,技术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受教育的便利性,但教育培养人的根本性不会改变。


教育信息化100人:21世纪,全世界都在呼唤“培养创新人才”,您认为技术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李志民:技术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能只把“培养创新人才”当成口号,也一定要理解“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质,要理解创新是什么,创新人才怎么定义。


我认为,创新就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力变革,创新能力指的是思辨和整合能力。创新人才需要有基本的素养,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灵感或想象能力、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


怎样通过技术提升学生的这四项基本素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培养创新人才”要根据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灵感或想象能力建立在一定的综合基础上,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无畏而诚实的表达能力需要社会环境的宽容。技术可以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四项基本素质提供支撑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同时,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机,提升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学习的四大动机是:价值、意义、兴趣和压力。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对“价值、意义”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另外,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无限扩大学校的功能,“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做到协同育人,需要实现家校协同、学校与社会协同等等。


访谈视频
访谈嘉宾
分享
'); })();